施配套滞后、村庄管理薄弱等问题仍相当突出,对照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农村建设差距还很大,与经济强县、发达地区的称号明显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市的对外形象和投资环境,影响了经济发展。从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检查调研的情况看,村庄整治改造的领导和指导服务亟待改进加强。
第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的乡镇、街道和部门没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高度,来认识村庄整治改造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片面理解为建设部门、涉农部门的事,工作不主动、不协调;一些同志畏难情绪较重,认为现在村庄这么乱,必须大拆大建才能解决问题,目前条件不成熟,管不了,也管不好,抱等待观望态度。
第二,政绩观念需要转变。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村面貌不断改善,但对照日新月异的城市、城镇面貌,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这里有一个政绩观的问题,说穿了就是村庄整治改造难度大,牵涉面广,不如城镇建设容易出政绩,政绩观念的偏差,导致对农村发展滞后现象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导致思想不重视、行动不积极的情况出现。
第三,工作措施不够有力。对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少数地方和部门停留在思路设想、开会部署上,缺乏相关的政策措施、工作措施,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特别是对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农民住宅的设计一直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基本上处于放任自然状态,千篇一律现象严重,农居的式样单一,其美观性、科学性、功能性都比较差,影响了农村面貌的进一步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这一重大战略的有效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是前提,强化城乡一体建设是关键。对余姚来说,城乡二元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城乡空间形态和基础设施上的差别,困扰农民的是家境不断富足与生活质量提高缓慢的矛盾。一个地方发展快不快、社会进步大不大,主要看农村。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如果不努力加以解决,就会给后人留下遗憾,而不是留下遗产,就会使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就会使党委、政府在城乡居民中信任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新时期的“三农”问题,辩证思考解决加快农村建设的办法和措施。当前来看,我们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一方面,要让农民更多地向城镇集聚,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要让城市现代文明更快地向农村辐射,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文明进步,这里的关键是要建设农村新社区,为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提供良好的载体,而实施村庄整治改造,则是建设农村新社区的重要抓手。要求各级、各部门立足关注民生、着眼提高民生,充分认识村庄整治改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着眼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城乡居民的积极性,争取2004年全市村庄整治改造有实质性的突破,象梅家坞一样,每个乡镇、街道搞出几个整治改造的样板来;争取全市村庄面貌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十年后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二、统筹谋划,求真务实,积极推进村庄整治改造工作
实施村庄整治改造既是一项荫及当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但同时也是一项牵涉面广、利益调整多、任务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筹谋划,精心部署,认真实施,积极推进。
(一)以全面规划为先导,切实规范村庄建设的行为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没有规划,村庄建设就会失去科学的依据,必然导致建设混乱;全面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不注重全面规划,肯定造成这样那样的遗留问题。70年代的大寨屋,80年代的小康居,现在大都已经拆了,就是因为没有坚持规划先行。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很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