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社区教育的事情。
第三,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来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哪一项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以及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区教育的开展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教育的基本宗旨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通过教育使人民真正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这一角度讲,要富民要强国,当前就要把社区教育重点关注到社会的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下岗职工、老年群体、残疾人员等。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发展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依托社区,大力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舆论氛围,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的途径,使社会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
教育自古就是一种包含理想的事业,老子设计出“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构想,孔子构建了“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可见先哲们都主张教育应该成为创造理想社会的事业,并躬行不辍。社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教育最本质与核心的工作是“成人”,因此社区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我们不能指望社区教育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部责任,然而社区教育又确实在其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是:
一要培养和谐的人。和谐的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不和谐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哪里来?准确地说他必须在和谐的家庭、学校、同伴等各种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和谐人的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实践将和谐的理念陶育到学生心灵中是社区教育的责任。目前在社会生活中,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当中存在的对教育功利、浮躁的观念是培养和谐人的思想障碍,一味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重视知识而忽视德性;对优质教育资源攀比性占用而不顾其对个体发展的实际效果;对教育商业性的盲目炒作等都是这种思想的表现。社区教育要在自身清醒的同时帮助社区家庭、学生和家长,带动社会消除这些障碍,共同创造有利于培养和谐人的环境。
二要创建和谐社区。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在社区中反映出来,给社区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然而无论从全社会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社区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都应是社区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谐的社区首先应该是安全稳定的,第二个层次应是心理融洽的,第三个层次是管理与生活有序的,第四个层次是居民精神饱满、生活情趣高品味的。
三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社
会的目标,就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展社区教育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相适应。我国尚处在发展中,既有一部分比较富裕的人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有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投入的承受能力有限;既有现代化的都市中的教育,又有还比较落后的乡村乃至边远地区的教育;既有西方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又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相对于我国现在的国情来说,不能不说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效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多少存在,如果不能从绝大多数人的立场观点、文化基础、教育水平、承受能力开展社区教育,必将会造成教育自身及教育与社会之间不和谐的局面。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做到:以普通受教育者可以承受的教育成本提供教育;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培养社会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发展定位,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没有全社会成员的高素质,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区教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走向社区教育、素质教育,走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兴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