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们”,自身文言根基很浅,却也跟在大师后面,齐声附和“废掉文言”,那么,我们可能“废掉中华文化灯塔”,废掉几代人“文化根基”,同时废掉“白话的根基”。使几代人的“白话”成为“浮萍”!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现代内地文人的文字正在出现“粗鄙化”趋势,广大青少年的语言也正在“网络语言”、“商业语言”的冲击下,出现“垃圾化”趋势。
我必须声明,我主张在当今语境中重视文言教育,但是,我却极力反对让青少年读“经”。(本文作者:韩军)
沙龙·回应[一]
回“家”的路不在“文言”
近日拜读了韩军老师的《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文,笔者对文中的有些观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学生只有在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才能真正生成现代语文的语文素养。冷了加衣,饿了吃饭,这才对号。
就必要性来看,要学好白话文并不必要一定学好文言文。文言与白话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白话从文言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现代文章里常常引用一些文言成语或文句、诗句。学点文言文对于现代文肯定是有些益处的,读一些文言文对于学生的发展当然有帮助。但是,能否学好现代文,首先决定于学了多少现代文,是怎么学的。这种帮助、这种益处对于学生现代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而只是辅助性的。汉字是从甲骨文而来,汉字是中国人必须学的,但是从来没有人为了能够听说读写汉字而去学甲骨文,并把甲骨文作为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基础。同样的道理,为了学好现代文、白话文,我们没有必要把学好古代作品和文言文作为前提。而且,客观事实也证明这种理论只是一种臆想而已。
再就可能性来说,视古代语文素养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现代语文素养的前提,这是不现实的。学生在学校要学的课程极多,每一课程所学习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如古代那样只学一门课程。高中语文所有授课时数少于40xxxx;初中和小学更多些,以韩先生所主张的,“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xxxx”,先不说学习白话需要占用一半以上的语文学习时间,仅就从教学时间上来说,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已不可能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现代语文素养的前提。
同时,中小学生对于远离他们生活的文言文极难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有的论者认为,现代汉语的应用能力是不必在学校中进行专门学习就能具备的,这种观点无视已经趋于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现代语文所取得的成就、所达到的高度,更是不敢苟同。使用现代语文即使仅仅要求达到“文从字顺”的初级水平,也非付出极大的努力不可。如果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多白少或文白参半,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要找到回“家
[1] [2] 下一页
”的路,是不可能通过学习大量的文言文的。面对这种根扎于‘文’,语发为‘白’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法则,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需要认真看待和慎重对待的难题,我们应该站在现代语文课程服务于培养现代人的高度去审视它。(本文作者:刘梅珍)
沙龙·回应[二]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文言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应该占到多大的比例,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涉及普及教学的目标,甚至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好现代汉语,具备比较熟练地应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更有其迫切性。如果连现代汉语也学不好,甚至做不到起码的文通字顺,这样的受教育者在社会上将无立锥之地。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来说,这个要求我们并没有完全达到。我做了十五年编辑,接触的大多是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受教育程度是偏高的,然而,能够完全做到文通字顺的,实在不多,一些专家、教授的文章竟是满篇不通的。所以,我觉得普及教育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提高受教育者现代汉语的程度。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职。
也许有人认为,学一点文言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程度有所帮助。事实上,文白并重的教学方式,至少造成了两个不利之点:一是挤占学生有限的语文学习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现代汉语的语感。现在很多学生和成人的文字文白夹缠,弄得别别扭扭,根本就是吃了这个文白并重的亏。
从文言本身的教学效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