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
五、重视每次活动的总结,收获精神食粮
让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必须总结每次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因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健全
的人,有道德的人。教会学生学习相当于前一任务来说,只能说是一个重要任务。可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无限强化了学知识的地位,而冲淡了道德教育的地位。
当然,从整体来说,当高考还是惟一的”指挥棒”时,当应试还是一道“独木桥”时,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先疲于应付分数,素质教育也只能暂时是一种奢望(当然表面上大家都会说自己绝非在搞应试教育)。要想把二者关系解决好,仅靠教师是不行的,只有教育体制、管理目标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都相应发生变化,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走到台前。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大环境这样,就怨天尤人,我们仍然可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