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例如:《草原》一课,老舍先生用比较细腻的笔墨描绘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那么清鲜,天空那么明朗”到“这境界既使人惊叹,有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不仅体会了草原的色彩美、空旷美,还认识并积累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
朗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驱动器。朗读是用声音再现画面的过程,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本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抓住“晚饭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等几个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此时学生脑海里将闪现出一幅“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从而再现大自然的美。朗读不仅具有这种再现美,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还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韵之美。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也就同时浸入学生们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极美的艺术愉悦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一文,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憾人心魄的“交响曲”,反复朗读,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体验到海潮完美的艺术形象。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我们打破那种“上课讲得多,课后练得多”的传统教育,让“读”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精粹得以延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