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反常态,数学课注意力分散,教师传授知识难以接收。这时教师必须分析情况,找出根源,帮助其重新集中注意力。
2、成绩的变化
就整个班级而言,虽然班级学生成绩不可能一样,但不至于两级分化过于严重,否则成绩差的同学极易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心理。教师应找出两级分化的根源是学生原因还是教学原因,及时作出处理。现就学生原因作点分析。学生原因主要是(1)心理和生理原因:初一学生爱表露、喜表扬,但粗心,抑制力差,考虑问题比较片面,注意力不集中,男女界线越来越明显。学习上遇到不懂的东西不好意思向异性同学发问。(2)教材内容加深:随着内容不断地加深,部分学生成绩每况愈下,原来还能跟得上的同学跌到上课听不懂,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因此破罐子破甩。(3)学习目的不明确:刚进初一的学生有的认为自己年龄还小,学习机会还很多,离初三毕业还早,不如现在过得快活一点,不必过于紧张。
三、如何防治产生厌恶心理
学生一旦产生厌恶心理对学习就不感兴趣,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学生成绩越来越不理想,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教师必须防止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一学生年幼、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如果引导得当,将会转化为对知识的不断追求,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课堂教学要多引用学生亲身感受的事例,给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引用巧妙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争论以及提各种不同的问题,多表扬、多鼓励差生。充分肯定差生点滴的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有所得,逐步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也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探索数学规律。如:在“列代数式”这一节里,让学生按照“先读先写”的法则来比较“两数平方差”与“两数差平方”的区别。在“公式”这一节里,让学生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任意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中,让学生们验证由连续六个自然数,作为系数和常数,构成所有方程线的通解是(-1,2)。如由“2x+3y=4”与“5x+6y=7”构成的方程组等。总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浓厚的兴趣。哥德曾说过“哪里有兴趣,哪里就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过好入门关
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历来是一个难关。新教材调整了知识结构。由于初一学生思维灵活性差,思路狭窄,善于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解题没有灵活性,因此仍有部分学生不习惯。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介绍中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和一般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逐步养成“预习、上课、处理作业、复习”等几个环节的学习,确实帮助学生过好入门关。
3、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每个班级总有好、中、差学生。我们要使好学生成为“正品”,中等学生成为“合格品”,但也不能使差生成为“废品”。这样就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奋斗目标,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防止不同层次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样教学时就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不易过难或过易。走向两个极端,最终会产生不良后果。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处中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并努力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切忌包办代替,这就要提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亲自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功能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提高充实。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