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的奋斗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物质资源方面的优势,更要重视依靠人才资源,彰显教育和科技优势,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是从当前普通群众的现实愿望来看。教育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老百姓都深深懂得,掌握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学到技能就能创业致富。当前我镇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收费、教学质量、应试教育等问题,其根源还是教育的发展不够充分、不够丰富,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和各方面专门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努力为全镇青少年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受教育机会,作为**发展的首要战略方针,作为我们执政为民的基本任务,把教育普及率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让每一个家庭的子女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因贫失去学习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接受多样化、多种途径的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狠抓关键,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生产力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强化师德教育,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尤其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可以这么讲,现在我镇的师资力量并不十分雄厚,民师转正人员、教师子女接班人员和高学费的职专师资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制约我镇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铁饭碗现象事实上还是存在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引入“人员能进能出,位置能高能低,待遇能多能少”竞争机制,这也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感,要有优胜劣汰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实现知识更新,跟上时代步伐,又要学好其它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做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二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师不简简单单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育人的事业,事业需要有献身的精神。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因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标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牢记自己肩负的职责,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四有”新人。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淡泊明志、甘为人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一块净土,努力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诱惑,使教师真正成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做一个让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满意的人民教师。具体要具备“六型”:首先,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时代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其次,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有和风细雨式的滋润心田,还要严格训练的工整的长者风范。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品德高尚的合格教师,成为受全社会尊敬的人。
三、尊师重教,提供建设教育强镇的有力保障
我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按尊严、地位排,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老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并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可见老师被尊重和崇敬的程度。在我国最古老的论述教育的著作、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学记》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