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 2003年入秋以来,粮价开始上涨。这是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涨,是市场对粮食供求预期的理性反应。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粮价暴涨暴跌和生产大起大落,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储备和供给,加强粮食市场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在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必须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研究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对粮食实行省长负责制不动摇。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职责。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对立起来。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首先抓好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压缩粮食面积,市场信号已经要求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再减少。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不稳,粮食安全基础牢不牢,关键在于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不高。价格是调节生产最基本的杠杆,有利可图是农民发展生产最基本的动因。新阶段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不赔本、能赚钱。粮食是弱质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2004年,各地要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搞好服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恢复粮食生产,不能搞指令性计划,搞强迫命令。 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要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要守住耕地。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粮食调控主要在于“库”,保障能力主要在于“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不能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栽种树木,在这方面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二是要依靠科技。集中力量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培育一批影响重大、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三是要改善条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面积。 第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抓住了主产区,就抓住了大头,就稳住了全局。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都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今后主产区要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国家将采取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帮助主产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要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产能建设和粮食加工转化。粮食主销区和产需平衡的省区,也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也要支持粮食主产市县和种粮农民。 第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