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影响了服务的整体效益。
(3)农业服务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社会化服务搞得好的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有些不发达地区农业社会服务搞得离了谱,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其中尤以下述两种情况较为突出:一是思想不对头,社会化服务有名无实,走形式,摆样子。有些农村不是从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服务出发,而是你搞我也搞,把社会化服务当作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作表面文章。在服务过程中,有的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有的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是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地帮助农民,而是满足于纸上谈兵,甚瞎指挥。这样的服务不仅不能促进农业发展,反而妨碍了农民的一种有偿服务,收取一定费用是应该的。问题是,有的地方收费偏高,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甚至变成了向农民的
为相摊派。此外,有些服务项目,农民还要对服务人员管吃管喝。农民不愿接受服务,一些地方就采取行政措施,强迫农民接受服务。在社会化服务中,个别乡村干部还打着农民服务的幌子,吃公家的“油”,揩群众的“脂”,把服务当成自家发财的门路。如此“服务”,不是服务于农,而是坑农、害农。
三、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对策
通过对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结,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认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建立一个以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为主导,以乡村组织为依托,以各类专业性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专群结合的服务体系。
1.国家技术经济部门包括农业、科技、商业、交通、加工、财政、金融等部门,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上述部门将始终起主导作用。目前国家技术经济部门服务的薄弱环了是产前、产后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流通服务。产中服务主要是加强乡镇基层农技服务站的建设。乡镇基层农技服务站是国家农技部门与集体和农户相结合的结合部,担负着实现科技下乡进村、进户的重任。只有加强这个层次,农技推广才能够普及到基层。
2.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帮助、扶持由技术能人牵头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分发挥他们在组织农民推广技术方面的灵活作用。这些专业性服务组织能打破社区、部门、所有制界限适合中国农村商品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是今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的重点。
3.农村集体经济所提供的内部服务,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着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社会上各种服务实体,内联广大农户的纽带作用。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一级要建立科技服务站或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员,帮助农民解决其在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4.逐步实现农业服务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中的有偿服务,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
目前,不同类型地区,由于群众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不同,因此,还有个不同类型地区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选择问题。
第一种类型,农业仍是农村经济中的主体产业,二、三产业不发达,集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农业基本上是靠各家各户独立完成,农民最迫切要求提供农业生产环节上的服务。当前的重点是健全村级把化肥、农药、良种供应,农田不利建设和灌溉,技术培训、咨询与指导、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和田业,畜禽防疫,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起来,走区域种植统一服务的路子。
第二种类型,二、三产业有一定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有一定基础,商品性生产占农村经济的比重有左右,这些地方,加快商品经济发展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农业社会服务应在搞好种植业服务的积极发展林牧副渔及二、三产业的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鼓励办经济实体,强化乡镇〓能,促进小区域经济发展,走农同联合、农工联合的路子。
第三种类型,集体经济实力较雄厚,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比重在70以上,为农村经济的支柱。这些地方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调动积极性,以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工、储运、销售为龙头,按产品或行业建立系列化服务体系,走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如何使社会化服务体系能更好地与本体制的衔接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