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原学义响亮地提出:一年起好步,三年变面貌,五年大提高。县委副书记、×××长王天郎要求:1xxxx试点村要提升标准,争创一流,在全市树品牌;3xxxx治理村要打好基础,力求达标,在全县创特色;其余各村要立足实际,有序推进。
——规划先行,准确定位。各村在农业部门牵头组织下,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把长远目标和近期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规划与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做到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
堡子村、十河、桥上、庄里等村立足资源优势,确定了发展煤炭产业的规划;符册、东寿城、北关、等村,确定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北撖、两坂、牛家坡、浇底等村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
——发动群众,集聚力量。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只有大力发扬他们的首创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建设好新农村。
县农业局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管局,在新农村建设开始阶段,就通过各村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措施、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县委宣传部组织了宣传小分队,深入1xxxx乡镇和1xxxx试点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国家政策的宣传。县电视台以《新闻广角》、《田苑风》等贴近农村群众的栏目为主阵地,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农业生产的先进科技。
——有的放矢,分类指导。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养优展长,做强支柱产业,发展富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夯实经济基础。
南寿城、陵下等城郊型试点村,以运输、商贸、房地产为建设定位,大力发展汽车商贸城、住宅小区、交通运输等产业。王庄、樊店、刘王沟等工矿型试点村,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加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韩、隆化、符册等农区型试点村,着重发展节水型、生态型、效益型的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建设特色鲜明的农区型新农村;浇底、牛家坡等山区型试点村,重点抓住基础设施建设,挖掘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扶贫开发,增强经济实力。
——多方引资,保障投入。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投入机制。
县财政在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支农资金“三个高于”的政策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50,用于新农村建设,土地受益形成的可支配财力的4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从煤炭、矿产有偿使用的“两权”收入及综合补偿专项资金中切出30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一企带一村,一矿扶一村的支持帮助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鼓励煤矿及其它企业和个人捐资建设新农村。
——结对帮扶,共同提高。建立了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实行了“一企一村,一矿一村,一部门一村,一单位一村”结对帮扶,既要帮经济建设,也要帮事业发展。每一个帮扶单位和企业,都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增收致富等,办了一件或多件对新农村建设有实质意义,有拉动作用,有长远效益的大事、实事、好事。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