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值的变化方法,实际上,它就是登账时,两个属性值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系统输入以及上一时刻的属性值来完成的系统的输出即是各种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等,根据需要还可以有其它报表;系统的输出函数代表了各种报表的生成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来完成的。
上述模型所作的描述,大部分表示了系统的瞬间性,但是,还有一部分表示了系统的持续性,如“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因而,系统实际上还记录了一些历史数据,在会计账务中,它们由各种“分类账”和“明细账”组成,可以看出,它们不过是系统的一本“日志”,分别记录了各个状态的变化过程。
二、理解会计账务的工作原理
作为一个系统,会计账务具有一般系统的工作原理,即根据输入的各种记账凭证,各个状态将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按照要求输出各种报表。但是,它也有不同于其它系统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也正是我们要掌握和熟悉的。为此,借助于上面所建的系统模型,本部分将对它们进行描述和解释。
⒈“借”与“贷”
“借”与“贷”是会计账务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由于某种原因,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它们的涵义,对此也有大量的文章讨论过,提出了不少见解,所以,它们是初学者尤其是非会计专业人员通常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在此,本文不准备对它们的是非进行解释和分析,而是借助于某些观点,对它们进行描述。
实际上,以数学的观点,“借”与“贷”均可以用“正”和“负”即“”和“”描述,这样在系统状态中,“余额”和“借贷方向”两个描述属性就可以合并为一个带符号的综合属性,在此称它为“代数余额”,当状态发生变化时,亦可根据“代数余额”的符号来判断其“借贷方向”,即“”和“”与“借”与“贷”相对应。由此可以得出“会计科目”中“资产类”的“代数余额”通常为“”,“负债类”和“权益类”的“代数余额”通常为“”,而其它类的“代数余额”通常可“”可“”。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这样处理也是符合常理的。根据这个原理,在各种记账凭证输入时,凡是“借方”出现数据的,意味着其符号为“”;凡是“贷方”出现数据的,意味着其符号为“”,根据同样的原理,各记账凭证的制作也如此进行。在各种报表输出时,“代数余额”的符号亦对应相应的“借贷方向”。后面将会看到,这种“借”与“贷”的处理方法,特别适合于相应计算机软件的编写,对于复式记账法来说真谓通用。
⒉“余额”的计算方法“会计科目”的“余额”计算就是系统的状态的变换,它是会计账务登记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会计原理,要做许多判断才能完成。不过,有了前述关于“借”与“贷”的处理,相应的处理就变得简单了,它可以用下式来进行描述:
本期“代数余额”上期“代数余额”“借主金额”“贷方金额”
实际上,记账凭证中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只会出现一方,但是,如果把不出现的另一方的金额数值看作“”的话,上式也是正确的,可谓通式。
⒊“资金平衡式”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作为会计记账的主体,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交易市场”,因而,其资金的动作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它可以通过下面的“系统平衡式”来表述:
“会计科目”的“代数余额”之和可以看出,上式意味着系统的状态始终处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