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亩田地让农村青年觉得致富无门,为了讨生活、谋发展,他们只有外出打工。据不完全统计,我市35岁以下农村青年出外打工近1xxxx人,约占全市农村青年的半数之多。原来一百多人的村组只留下三、四个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为见多不怪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青年的存量不足,对外出农村青年的培养遥不可及,直接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对青年的培养教育。二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一些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三是个别党员扭曲了党的形象。近些年来,农村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村的基层干部,冲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甚至有的党员做的事还不如群众,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有个别农村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大吃大喝,行贿受贿;有的甚至横行霸道,党同伐异,以族划线,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农村青年认识党,首先看中的就是身边的党员。农村党员、党员干部,在农村青年心目中就代表了党。有的农村青年说:“我认为共产党员是个光荣的称号,只有言行符合党员的标准,才能称之为党员。但是个别人的言行有损这个称号,使我对党组织信心不足,看看再说。”由于有的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太差,使得一些正派、有为的农村青年不愿靠近党组织,不主动提出入党要求。
3、组织管理因素。一是缺乏活动经费。当前,农村村、支两委的工资待遇落实较困难,一些干部认为再拿出经费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开展种种教育活动,无异于是割心头之肉,在农村相当一些地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处于“断档”状态。二是农村共青团组织徒有其名。作为党的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在有的乡镇、村有名无实,工作开展不起来。有的团支部没有能力组织活动;有的团支部,对本村青年团员的实际数量都摸不清;甚至有的团支部书记是40—50岁的党支部成员兼任。这样的团支部根本不可能组织青年开展正常的活动,引导青年积极上进,实施“推优入党”的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党的后备军的作用。
三、发展农村青年党员的对策
农村青年党员是我党在农村各项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接班人有了,我们的事业才会大有希望,我们党才会大有作为,发展青年农民入党的目的就在于此。
1、解放思想,增强发展农村青年党员的紧迫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培养农村青年入党,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选拔新时期接班人的要求为指导,统一认识,解放思想,认真克服在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各种思想障碍。一是克服由于农村青年较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思想复杂,教育难度大等缺点,而对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产生的畏难情绪;二是转变发展工作是“软指标”,可以“慢慢来”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尤其是要把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做为当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三是纠正“坐等上门”、“自然成熟”的思想,加强灌输,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引导青年进步,关心青年积极份子成长;四是转变“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观念,正确掌握发展青年农民党员的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前进的眼光看待青年农民,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真正把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青年农民吸收进党组织,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2、拓展渠道,畅通农村青年党员的“入口”。各级党组织要把发展青年农民入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仅要定期研究发展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还要建立党员队伍建设预警机制,凡是两年不发展青年党员的要预警一次,三年不发展青年党员的,要追究党组织的责任。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要亲自抓,而且要拓展扩大青年农民积极分子队伍的渠道,必须打破传统的从本村务农的青年中培养积极分子的传统观念,大胆从个体经营、在外做工和历年高考落榜的青年中选拔优秀青年培养成积极分子。特别是回乡的退伍军人,经过解放军这座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