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设,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实行生活补助,这是继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受益面最广、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区××镇发展寄宿制小学实行集中办学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实行分步推进。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采取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办法,避免因集中办学引起学龄儿童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论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办学,都要求镇和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村组、农户,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政府的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基本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撤并校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专门成立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区××镇2005年秋小学生395xxxx,2006年秋343xxxx,2007年269xxxx,2008年235xxxx。其中2007年生数减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稳定在230xxxx左右。按分步推进原则,建议从2006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把现有的21所小学调整为4所,保留xxxx教学点。调整规划为:
2006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芦朴小学,并入汶阳小学。
2007年秋(保留10校xxxx教学点):撤世上、下炉小学,并入汶阳小学。撤白潼、秀溪、小坝、燕山小学(四所学校约23xxxx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土型、樟脚、寨后三所小学高年级学生12xxxx并入前欧小学,三所内山
小学保留教学点。
2008年(保留6校xxxx教学点):撤松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撤邱后小学,五社小学高年级学生4xxxx,并入驿坂小学。黄田小学高年级学生3xxxx并入前欧小学,黄田保留教学点。
2009年(保留4校xxxx教学点):路口小学高年级学生4xxxx,溪西小学高年级学生4xxxx,并入驿坂小学,路口、溪西保留教学点。
保留校点的基本情况:
⑴保留的四所小学为:中心小学、前欧小学、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中心小学和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位于教学片中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要为路途远的学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学宿舍楼在建,预计2006年8月完工,但学生食堂还要进行二次装修,其他生活设施也还要投入资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欧小学宿舍楼已建,也存在与中心小学同样的问题。
⑵选择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不选樟脚小学为寄宿制小学的理由:前欧小学已具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条件,该校2005年列为区危改项目校,已建成一幢四层32间的师生宿舍楼,可供约15xxxx学生住宿。学校有三层18间教室、40台电脑室,围墙、水泥球场、机井等。学校在324国道旁,交通方便,樟脚、寨后、土型三村已通公交,可以直达该校。而樟脚小学现有两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各一幢,围墙不完整,没有水泥球场,20台电脑大多无法使用。作为寄宿制小学,还要投入几十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完善围墙等相关设施。
⑶保留的七个教学点为:路途比较远的内山五所小学分别为土型、樟脚、寨后、黄田、五社。办学条件比较好且可开成班的两所小学分别为路口、溪西。
2、财政重点投入,保证办学条件。一是适度集中使用资金。把教育、扶贫等各项专项资金进行适度集中,实行重点投入,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基础设施的资金。二是无偿划拨资产。将被撤并小学的校产采取出租、公开拍卖等形式,所得资金全部无偿划拨给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达到“七有”,即有规范整洁的校园、有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干净卫生的生活用水、有宽敞安全的宿舍、有方便卫生的厕所、有符合标准的医务室。
3、建立助学机制,确保集中入学。一是实行生活补助。严格控制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收取标准(没有现金可抵交大米),财政对寄宿学生按适当标准每月给予生活补助,对特困生则免除包括生活费在内的所有费用。二是强化贫困学生寄宿的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两免一补”覆盖面。其中特困学生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