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各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正如我们无法指出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乔丹、柏拉图等谁更聪明、谁更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如果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上,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而非唯一的成绩,那么,在座的都是好学生。所以,请同学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相信自己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要记住李白所言“天生我才必有用”。正确认识了自己,进而就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去追求。靠知识和能力去改变自己以及父母们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的命运。否则只能重复昨天“放羊娃”的故事。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
前一时期,《中国教育报》曾登载国家教育部职成司黄尧的文章。题目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文章指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概括可讲,形势大好,任务艰巨。前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教人数快速增长,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年分别达到万人和万人。二是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领域,社会及家长对职业教育观念逐步转变;三是毕业生就业率逐步升高后者主要表现是需大于求,要满足社会需要、培养任务相当大。全国许多大中型企业缺乏各类技术工人。这里,我列举全国第三季度个别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比例,上海:机械冷加工为:;电子元件制造人员为:;福州针织人员为:。再看我省今年共需技术工人万人,本省毕业生仅为万人。技术工人的短缺,使有的工人待遇远远高于大学生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生待遇。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曾讲:高质量的产品是靠高素质的工人制造出来。这话不无道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也愈加需要技术人才。例如纳米技术,(纳米亿分之一米)。目前,我国将面临以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现代化国家过度期,(现实是万公斤玉米,不抵瑞士产的一块“劳力士”,可换约节火车皮)所以,可以这样说,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却要看自己的能力素质。近几年来,或社会教育经常使用这样的词——素质教育,专家学者也给它下了许多定义,我则认为,所谓素质,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何此论断,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岂止三百六十行。上职业学校也好,上大学也罢,将来都是殊途同归——就业,服务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了先学习先就业的机会,是何等的幸运啊,但不要忘记前提是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喔。
三、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为什么选这样一个话题呢?缘自于我对同学们的观察、了解、分析,缘自于我所读过的一个案例。年,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学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同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这些。”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长举足轻重。
话说回来,你为什么没有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绩,答案仍很明确,那就是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请看我们与高中生的比较,早晨起床高中是:,我们是:;早操高中是:,我们是:;高中三节晚自习,到:才就寝,而我们只上两节晚自习,:就安排就寝了。高中早、中、晚饭后,看谁最早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大多数同学在校园或者走廊大声喧哗,显得嘈杂。公平的上苍,每天给每个人都是小时,而每个人这小时的利用率却不同,差距不正是由此拉开的吗?在看中午午休,目的是让同学们抓紧时间休息,以利于下午的学习,而有些同学动作迟缓,甚至根本不眠。有极个别的同学不服从老师的管理,说话不雅,缺乏修养,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