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部分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劳务输出“放任自流”,没有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存在漠视心理,害怕因组织劳务输出给自己带来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存在无为心理,认为群众要出去其本人自己会操心,用不着政府“瞎帮忙”,忽视了政府的积极作用。
二是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我区外出务工人员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初中文化的占60%,初中文化以下的34%,持中级技术等级证及以上的不足5%,无技术证的占83%;这种素质状况不改变,我区民工将只能长久处在“脏、苦、累”的低收入工作环境中,并且随着国家就业市场资格准入证书制度实施以及“民工荒”的降温,我区民工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三是培训组织程度仍然不高。我区职业教育机构、农民培训机构奇缺,唯一的公办机构(金凤职中)前几年即改成了普中,民营职校仅慧明职中一所,人劳局去年开办的劳动技术培训学校尚未完全建成,职业中介机构几乎空白,劳务公司尚未破题,社区就业刚刚起步,部门就业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不好,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不够好,输出人员中绝大多数属于亲帮亲、友帮友的自发方式,组织状况、求职境况都不够理想。
四是后续服务没有完全解决。农村互助耕作队组织不好,机制不健全,而农村土地转包难度较大,务工人员外出后既不想放弃土地,又很难找人暂代耕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生病等得不到及时医治和正当的劳动保护,有的因遇工伤事故不但得不到补偿,反而被厂家炒了鱿鱼,受资金等原因影响,我们就业机构或民间中介组织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的现象也很少。
五是乡镇回引力度始终不大。“回引”工程是劳务输出的深化和延伸,是繁荣地方经济的、加大投资拉动、解决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力举措。但较多乡镇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客观原因限制,回引企业的吸引力较弱;主观上,乡镇为外出输出人员建立档案的很少,更没有经常写信、打电话联系,春节等节日期间也很少召开座谈会;部分乡镇只是凭自己好恶结识几个打工人员,“回引”目的性、组织性不强。
三、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我区劳务开发再上新台阶
分析形势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形势,面对成绩我们要增添抓好劳务开发的信心和勇气,面对问题我们要冷静分析原因,不断创新方式,力求更大突破。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2005年我区劳务开发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投资农民、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抓好“四个重点”:强化培训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建立基地、维护权益保持稳定、回引创业搞活经济。实施“三大工程”:即五万农民工培训工程、九亿劳务创收工程和劳务成功人士回引创业工程。推动“三大转变”:变农民为工人,变村民为市民,变老乡为老板。2005年全区劳务开发工作目标是:实现劳务输出17万人,劳务创收9亿元,组织劳务培训5万人,其中获证2万人,回引创业260人,回引资金6000万元。
(二)着力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劳务开发体系。建立劳务开发部门联系会议制度,联系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继续联合开展好“培训一门技术,介绍一份职业,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的劳务扶贫活动,认真实施好招商引资与就业工作“三同时”活动。各个乡镇要安排专人抓劳务开发工作,每个区属企业、每个村聘请一名劳务工作信息联络员,在有条件的村要组建劳务公司,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网络。力求劳务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三)瞄准国内外市场,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一是要巩固老关系,加强联系,原有的转移线路不能断,原有的关系网不能散,确保原有渠道输出人员每年有所增加。二是要发挥区域协作、对口帮扶通道的作用,积极主动与浙江杭州市建立跨区劳务协作机制,与当地政府和用工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开展定点、定向输出,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积极扩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劳务市场。三是抓住本地市场,发展搬运工、保安等职业人员;瞄准本地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四是努力开拓境外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外事台侨旅游局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强与境外劳务市场联系,取得劳务信息,促进国际劳务输出。五是积极引导民工回乡创业。将劳务招商列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从项目匹配、税费征收、信贷投资、工商注册等方面制定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乡友投资兴厂转移农民工。
(四)加强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竞争能力。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一要制定培训规划。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主动会同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