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招商引资额为西部10省区的总和,一跃成为全国的第五经济强市。江西省作为一个中部省份,2001年、2002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74%和1.7倍,两年引进国内资金606亿元,拉动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16.64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12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700亿元,增长64%,被经济学家称为“江西现象”。全国许多省市区外资在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占到60%以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增长期,全国各地都在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竞相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发展战略,实施“二次创业”,增创新优势,对外开放工作迅速跃上了一个新层次;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必将使东北地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陆续到位,国内外投资者必将把目光瞄准东北市场;中西部的各省份也都审时度势,奋起直追,对外开放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将更加激烈,人流、物流、资金流将向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更好的地区集中。淮南作为中西部的一个能源城市,能不能抓住机遇,更加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将直接决定我市未来的发展走势。
第三,从经济转轨和投资方式转变的深刻变化看,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是一个能源工业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赖国家政策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已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资金的配置也必然要遵循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特别是那些直接用于企业发展的投资,已基本上要靠市场去解决。过去那种单纯靠国家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的模式不会再有了。如果我们不调整思路,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等靠要上,必然会贻误战机、妨碍发展。从我市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看,国有企业多数包袱沉重,自筹无力,借贷无门,而民营经济又比较弱小;从老百姓的投资理财理念看,虽然截止3月末我市居民银行储蓄达163.85亿元,数目不小,但由于人民群众的观念、生活水平及社会保障能力等原因,一时还难以把这些资金动员出来,变为有效的投入。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只有招商引资。可以说,招商引资的程度,决定着我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加快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财政保吃饭,贷款搞建设,引资促发展”,这就生动地描绘了我们自身的经济状况,也明确了发展的依靠力量。实际上,今后不仅是发展靠引资,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市场化,建设的资金也将主要靠引资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惜我们取得的招商引资成果。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审时度势,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增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强化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发展的最大实招,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迅速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潮。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我市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融入“长三角”、渗入“珠三角”、面向韩国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落实措施,加大力度,努力实现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推动全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今年招商引资的目标是:利用外资1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超过20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在全省保持先进水平。
第一,要认真查找工作差距,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招商引资的新突破。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大开放、大招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部分同志认为我市是个能源城市,资源丰富、发展有条件,搞不搞开放、有没有外资无关紧要,不碍大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招商引资思想上有顾虑,怕丢权丢利。二是工作服务上的差距。有些部门服务于招商引资的意识不强,不是主动为外商出主意,搞服务,想外商之所想,急外商之所急,办外商之所需,而是消极应付,遇到问题光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就是不说怎么样才行。三是政策落实上的差距。有些部门没有大局观念,只顾部门利益,照搬条条框框,不从淮南实际出发思考问题,不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招商引资的政策。有的认为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的事,不是全市的事,不是自己的事。有的对市里定的事情,总是找一些借口,拖着不办。四是工作作风上的差距。有的部门作风不实,工作浮飘,征用土地扯皮,办理证件扯皮,落实项目扯皮,在扯皮中耗费了许多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