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6.7%,白水江梯级电站完成年计划的5%,电石厂第四期技改完成年计划的48.6%,撒鱼沱电站完成年计划的22.5%。
(四)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3万元,同比增长40.3%;实现上划中央税收入679万元,同比增长17.3 %;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088万元,同比增长12.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8043万元,较年初增长46.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2977万元,较年初增长9.1%。现金表现为投放,净投放现金5865万元。
(五)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0万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194万元,同比下降42.0%(主要是国有企业已改制);个体私营经济完成3996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他经济完成350万元,同比增长9.4%。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在改革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长期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直以来,全县经济主要以粮食、畜牧等农村传统经济为主,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支柱产业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致使经济总量难以大幅提升,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在农业农村方面,一是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去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全省1864元,全市1171元,而我县为1145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少1791元、719元和26元。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3.92,2004年是1:6.34,而全市2004年为1:6.59,全省为1:4.76,全国为1:3;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以至于优势产业不集中,特色不明显;三是农业综合素质差,科技含量比较低,产业龙头的带动力不强,产业化发展成效不明显,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服务化水平低,农产品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四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不宽,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偏低,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五是农村贫困面仍然较大,全县还有近10万人处于人均纯收入不足825元的贫困状态;六是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对农业的实际投入严重不足;七是各级干部对现代农业农村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还有不少问题,与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工业发展方面,全县工业化程度低,工业经济规模不大,电矿工业支撑体系还未根本形成;制约水电、原煤、化工、建材、加工业五个工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较多;项目储备不足,尤其缺少达到可研深度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以至于立项、推介和落实都比较困难。在基础设施方面,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道路交通路况不好,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的现象比较突出;校舍严重不足,加之有不少危房,“普九”的硬件建设任务繁重;同时,卫生、计生、文化以及城镇等的基础设施也相当脆弱。
综上所述,我们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我们的县情,那就是农业弱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根据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有关精神和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县委十届七次全会的部署,始终不渝地把经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千方百计推进新型工业化,竭尽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县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大统筹力度,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衔接“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县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今年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
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5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9.99万吨;肉蛋总产量1.9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9600万元;林业总产值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