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主攻方向,选择发展道路。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思路要新,起点要高,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要有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这次会议下发的《规划》是指导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大纲,各县(市)区也要制定好相应的配套规划,使规划真正发挥产业化工作的导向作用。
第二,要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等配套改革,为加快产业化创造条件。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的支持力度。要抓紧建立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新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对重点企业实行担保贴息,对新品种引进、农业园区建设、新产品研发、设备技术改造实行补贴。这件事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财政局要尽快研究落实。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资金、物资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人才的扶持更具有决定意义。
第三,要转变作风,求实创新,提升服务水平。这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我们做领导、做干部的都是人民的公仆,作为党委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尽管分工不一,责任不同,但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否则,就没有设置和存在的必要。因此,要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摒弃一切从本单位、本部门利益出发的狭隘利益观。要破除唯书唯上的习惯性思维,转变观念,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做一些雪里送炭的事。要把为企业、为农民排忧解难做为衡量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工作好坏的标准,看一看你这个单位、你这名领导一年下来办了几件实事?解决了几个问题?那么你的作风、素质、事业心、政绩怎么样也就一清二楚了。要积极大胆地探索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路子。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提升、推广农民和基层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各县,(市)区明年乃至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怎么样,“龙群"是否崛起,关键在环境、在干部、在领导,能否创造优良的软环境,决定今后产业化的成败。环境就是生产力,谁破坏环境,谁就是破坏市的生产力,必须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围绕环境建设,首先是工作作风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机关干部,作风要求实,要讲究快节奏、高效率,还要讲究满负荷。第二点是对招商来的企业要有一个优惠的政策,政策好制定,关键是讲诚信、讲落实。第三点是热情服务,给外商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第四点是要解决难题。动真情,想实招,解难题,办实事,真正为来市搞农业产业化加工的龙头企业破解难题。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立足本单位工作职能,以促进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天职,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流程,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展所能,通力协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优良宽松的外部环境。信贷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实行倾斜政策,解决企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