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农业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制止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鼓励农村富余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聚集,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制订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并选择试点,稳妥推进,保证失地农民“少有所助、青有所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故有所恤,困难有救济、生活有保障”,让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长远利益,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深化农村财务制度改革。在继续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财务管理电算化,实行县镇联网,形成“横向同步管理、纵向连贯监督”的良性机制,使村级财务记帐更加及时、准确,监管更加到位。进一步完善村公益事业资金的收支管理,严格实行村公益事业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新举措、新办法,继续坚持“三优先一加强一禁止”,即优先化解涉农债务,优先化解有息债务,优先化解税费改革后新增债务;加强对“无债村”和“债务大村”的监管,“无债村”主要干部的报酬可以上浮10%作为奖励,“债务大村”主要干部的报酬则下浮10%,并制订严格的化解债务规划,限期化解;严禁发生新的村级债务,谁发生谁负责,谁借债谁偿还。县委农工办要拿出详细规划,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完成全年化解村级债务3000万元目标。
三是深化农技农经队伍改革。要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过细工作,尽快把改革推进到位,使农技农经人员定岗定位,真正发挥其服务职能。同时,鼓励分流人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胆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和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四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确保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要,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真正实现还利于民。
5、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县农村普遍底子薄、条件差,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十分明显。各镇、各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努力促进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一是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05年,全县要完成水利总土方600万方,其中加修加固圩堤111公里125万方,疏浚大中小沟河264条396公里257万方,完善农田沟渠水利建设和机耕道路建设土方200万方。建造小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250座,其中中沟以上配套物圩口闸30座、排涝站20座、防渗渠20公里。二是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实施水稻种植机械化跨越工程,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全年新增插秧机械150台套,插秧机保有量超过360台,机插面积达1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继续搞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立足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优质粮食基地、饲料基地、蔬菜基地。全县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建设吨粮田1.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1.5万亩。四是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妥善处理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加大土地复垦开发力度,保护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绿色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为建设高标准农田营造良好的生态屏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