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龙"头就难以长大。可以通过抓住国家实施债权转股权政策的机遇,或者争取挤进国家核销呆帐的盘子,甩掉大包袱,求得大发展。还可以抓住国家、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在当地限制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已经开始向中西部战略转移机遇,到外地找伙伴,跑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我们必须以新的姿态迎头赶上,抓住这些机遇不放,谁积极,谁主动,谁就能发展,就能快速发展。
培育和壮大企业集团,要因势利导。要按照产业相关、行业相通、企业相连、产品配套、企业自愿的原则,切忌搞"拉郎配"。要因企制宜,立足企业现有基础,注重从多层次、多途径入手,可以运用固定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制改造、兼并、联合、参股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要解放思想,全面辩证理解"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特别鼓励强强联合,与外地的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大胆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等各种界限。市场经济是无边的海洋,是不以行政区域划界的。我市一些破产企业更主要的是要被市外的优势企业并购重组。一些要单独上市很困难的企业了,就可以与市外的优势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上市公司,或者借助我市上市公司进行配股,谋求发展壮大。总之,优势企业的重组壮大,是以适销对路的产品为龙头,是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一般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靠拢,走集约化、集团化的道路。
(三)注重改革的彻底性和实效性,确保改革的成功。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说到底是一个机制问题,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市的企业转制后,实质效果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改革尚不彻底。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表面上进行了体制的变革,而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机制的更新。过去我们往往侧重于研究困难企业,其实好的企业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包括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培育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机制。
从哪个方面入手?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如果企业的投资主体是单一的国有独资,而不是多元化,就很难形成产权明晰,责任很难明确,政企也很难分开。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法,例如国家资产的新增部分可以拿出一部分作股,企业法人和职工可以持股等等,但从哪拿?谁拿?拿多少?怎么个比例?都没有明确。对于这些问题,允许你试,而且要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广东顺德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内部股权分配上,定了4∶2∶4的比例,即企业领导者持股40%,中层经营管理者持股20%,职工持股40%,这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的,这个比例关系到加强企业领导的责任心。在处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一卖了之的问题。批评一卖了之是对的,要防止不正当的交易,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但是绝不等于不卖。中央《决定》对中小企业改革提出的七种形式,除了租赁和承包,其余五种都关系到卖的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卖,而在于怎样卖,卖不是卸包袱,不能低价转让,而是要安置好职工,要明晰产权,要盘活存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我们今年改革工作的重点。必须围绕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核心问题,不断规范和完善公司制改造,加快改革的步伐。我市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公司制改造已迈出了一定步伐,但从目前看,公司制改造面不够大,步子不快,质量不高。有些大中企业还没有动,已改制的公司不少存在着"翻牌"现象,没有真正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中小企业转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完善、不彻底、不到位的问题。今后,凡进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明确"三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制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党组织和工会的工作条例,形成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不搞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班子要坚决调整,上半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工作要有突破性进展,体改委、经贸委要有专人负责,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还要注意加速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在继续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实效。一切以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为出发点,决不能搞牺牲企业却与事无益的"一刀切"。要用国家增税、企业增利、职工增收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防止无效改革。因此,今后我市中小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是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进行内部配套改革,把着力点转到加强内部管理上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因时、因地、因企制宜,着眼于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切忌乱改、切忌搞形式主义。去年我在右旗中小企业改革现场会及以后的一些讲话里,曾多次提到"改革要回头看"的问题,回头看什么?就是要看改革转制是否提高了
效益,企业是否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