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信贷资本及外资等多种资本投向农业,形成农业多元化融资和投入机制,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要积极引导,搞好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广泛搜集信息,搞好劳务培训、管理和跟踪服务,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的格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定土地承包权,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使土地集中成片,集约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和控制农民负担。
三是破解电力“瓶颈”的难题。我县的工业是资源型工业,耗电量大。目前我县的一次变仅14.8万千瓦,主变容量和线路状况根本满足不了岫岩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电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阻碍岫岩发展的“瓶颈”。偏岭、大房身、三家子、哈达碑等乡镇在上项目中,都受到了电的困扰。电的问题不解决,苏嘉集团、辽冶集团新上的菱镁资源深加工项目就会搁浅。所以,破解了电的“瓶颈”难题,就是抓住岫岩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解决电的根本矛盾是新上一次变。为此,我们要积极争取省电力总公司的支持,抓紧时间立项,配合电力部门解决好土地征用、林木砍伐及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涉及到哪个乡镇、哪个部门都必须无条件支持,力争3年内投资1亿元在我县城镇北部新建一次变电所一座。
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企业改革要有新突破。我县目前还有国有、集体企业195户,职工总数25476人,帐面资产10.4亿元(净国有资产5.2亿)。这些资产正在一天一天地流失,晚一天改革就多流失一些;晚改制一年,职工就延期安置一年,安置成本就增加1500多万元。如果现在还不加快改革,将来改革的成本只会更高,难度只会更大。不改制也制约企业发展,像鞍轮集团融资非常难,主要原因就是体制问题。企业改制我们要义无返顾,下定决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搞好改制规划,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抓出试点,总结经验,利用2—3年时间,实现企业全部改制。今年我们要完成企业改制60户,力争达到80户。对于改制,我们的视野要拓宽一些,像公用事业单位要纳入改制视野,通过抓点,总结经验,稳妥操作。对公用事业单位要加强资产和人员的监管,为下一步改制创造良好基础。在改制中,要坚持“资产不流失、债务不悬空、包袱要卸掉、职工得安置、企业得发展”的原则,严格履行程序,依法运作,保证企业改制质量,保证不留后遗症。
二是招商引资上项目要有新突破。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岫岩的发展,一靠自身,二靠外力。必须把发展和开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必须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打开城门,走出封闭,开放开发;市场经济是朋友经济,要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先交朋友后招商。抓项目,跑资金,这是我们岫岩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是对岫岩负责的人,就要确定和树立“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略和精神,想尽一切办法跑项目、争资金。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要花大力气,肯找门路,肯攀亲友,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跑,谁争取到项目谁就是英雄,谁争取到资金谁就是功臣。各级干部都要有“找米下锅”的意识,不能瞻前顾后、等待观望,更不能坐而论道,说三道四。我们已经制定了招商引资上项目目标责任制,对各乡镇及有能力的综合部门、单位下达了任务指标,对四大家领导也都落实了包重点项目任务,今年我们共规划论证了303个项目,特别是围绕做强矿产资源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轻纺四大板块,规划实施的25个超千万元工业项目,年底务必实施见效。
三是资源整合要有新突破。岫岩是个资源富县,具有后发优势,正蓄势待发。在刚刚开过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国秀书记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仅菱镁、玉石、铁矿石、方解石和水这几种资源就值上千个亿。我们常讲吃好“资源牌”,是有理由的,也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吃好,我们现在是“捧着金碗要饭吃”。主要表现对财政贡献率不高,与实际相差太远;小坑口、小矿井滥采滥挖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是出卖原料,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我们必须下力气搞好资源整合。资源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操作中势必会触动到一些人、一些部门、一些乡镇的利益,势必会得罪一些人,引起一些矛盾。但再难,也得干,还要干好。资源这碗饭吃不好,我们上有愧于国家,下有愧于百姓,更是我们无能的表现。在全县经济会上已经提出了资源整合措施,县政府要求涉及到的乡镇和相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承担好,又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步调一致,紧密配合,共同做好资源整合这篇大文章。
四是优化环境要有新突破。环境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哪里的环境好,哪里的人气就旺,本地企业搞得好,外来客商也引得进、留得住,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也很快。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本地的企业可能还要流出,原有的优势也会丧失。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