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院所,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名。新遴选省创新团队21个,使全省创新团队达30个。新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00名,使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总数达到501名,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总数达到266名。
三是科技创新产出成效显著。全年申请专利4089件,同比增长31.6%,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474件,同比增长45.4%;228个项目(人)获得xx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黄润乾院士获得突出贡献奖。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黄润乾行星”。我省7个项目9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云南省化工研究院的“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已在全国行业内20个企业35套生产装置上实施了技术转让,覆盖了国内生产能力的40%。省农科院番兴明研究员荣获xx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二)做好科技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的工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新一届省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召开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启动了“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科技工作进行了视察和指导。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关键
一是充分利用部省会商工作机制,召开了第一次部省会商工作会议,积极争取科技部对云南科技工作的支持,部省会商机制建立两年来,我省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6.8亿元。
二是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联合基金总额为每年3000万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协议期内每年分别出资1500万元构成,联合基金针对云南的发展需求,解决云南的科技难题,吸引和集聚全国范围的科学家,开展重大基础研究。xx年,联合基金共立项支持重点项目18项,由云南省有关单位牵头承担的12项。
三是加强与省级部门的工作协调,强化对州市科技工作的指导。联合省经委、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与省商务厅共同实施科技兴贸工作;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科学大讲坛”。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对科技富民强县等计划实施备案制,启动州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项目30项,总投资14亿元。
四是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变压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龙生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签定了合作协议,xx年,省科技计划项目共获银行贷款9.8亿元。
3.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科技工作的动力
一是深化计划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制订了《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配置办法》等一批管理办法,推进科技计划管理诚信制度建设,强化项目中后期管理,建立项目监理制。创新科技计划项目检查评估方式,工作过程更加简洁、规范、高效,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开展州市之间备案核准制项目的交叉检查,积极开展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估和绩效评价。
二是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执行、决算及监督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进一步规范了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使用。调整科技经费配置思路,调整优化投入结构,探索多种科技经费配置方式。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对政府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xx年以来立项的89个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查处了违规使用经费的少数项目单位。
4.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做好科技工作的保障
一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不断巩固与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合作的同时,努力加强和拓展以技术转移和产品输出为主要目标的对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推动粮经作物新品种、关键技术输出和品种资源引进。举办2期国际培训,在沼气、远程医疗等领域达成多项技术转移协议,成功举办了“中药全球化联盟(昆明)研讨会”和“应对气候变化:中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
二是国内科技合作以省院省校科技合作、滇沪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引进先进技术,促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