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可靠的事实,不断提高信息稿件质量。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选准调研题目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今年,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本地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围绕2011年度全县政府系统政务信息报送要点,精心选择调研题目,仔细拟定调研提纲,然后把调研题目报给县政府办信息科,信息科经过研究筛选后,排出时间表,按照顺序依次约稿上报;同时要树立“报忧能解忧”的观念,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兼报,确保上报信息的全面性。要着力提高信息快速反应能力。要围绕领导工作重心和决策需要,针对苗头性、倾向性的潜在问题,主动提前介入,收集相关资料,做出超前预测;同时,要善于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总结出新成绩、新经验、新思路,为领导决策提供超前的参考依据。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素材,立即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收集。收集完毕后筛选、鉴别出有价值的部分,迅速进行综合加工,把原始信息材料浓缩为言简意赅、主题集中、观点明确的信息成品。材料通过审签后,立即采用电子邮件、传真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传送,力争实现当天采集,当天编写,当天报送。要进一步提高报送信息的生命力。生命力是信息质量的有效保证,提高信息报送的生命力必须做到真实准确、针对性强、时效系统性强。真实准确,即信息要反映事件的全貌,不能主观臆断,内容要完整,不能残缺不全,情况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数据要准确,不能掺杂水分;针对性强,即政务信息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着重反映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反映本地本部门工作中的经验典型、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时效系统性强,指的是信息要快速及时,即发现问题快、采编撰写快、送阅审批快、反馈落实快。当前,有些单位的重要工作已经通过新闻报纸、电视等渠道反映了,但信息还不见动静;有些动态信息需要随时反馈,有些单位今年3月份报送的信息,数字还是去年的,这样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要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近年来,办公室的干部交流较快,导致我县信息队伍不够健全,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信息员,以至信息工作无法开展。根据工作需要,各乡镇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信息员和1—2名兼职信息员,县直单位至少要配备1—2名专兼职信息员,具体负责政务信息工作。今年县政府办确定了县发展和改革局等26家单位为政务信息重点联系单位,各重点联系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制度,同时,县政府办公室将组织跟班培训,以便进一步开拓视野,提升业务能力。
(二)基层应急工作方面。一是重视不够。不少地方和部门领导缺乏危机意识,心存侥幸,存在重经济轻应急管理的思想,应急预案束之高阁,制度流于形式,值守电话联系不畅;对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宣传力度、深度不够,导致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强,认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二是预案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预案制订缺少衔接,部门之间沟通机制不畅,多方联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力量较弱,专业救援队伍数量太少,大型和特种装备紧缺,应急物资储备不够,专业培训和演练不足,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潜在矛盾突出。在经济和城市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在下步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积极应对转变。做到关口前移,变事中应急救急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妥善处置,更要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尽量化解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好记管用”的要求,强化预案动态管理,组织修订相关应急预案,确保同一层面预案之间实现有机衔接;按照“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抓好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协调、应急联动、信息报告、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征用和补偿等制度建设。要建设“一网五库”,与省市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监测监控、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整合电子政务、110、120、119、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系统信息资源,建成覆盖全县的应急工作网络;把各类应急专业队伍纳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调度、作战、训练的指挥调度体系,发挥群团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动员作用,组织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形成“统一领导、专兼并存、优势互补、运转高效、公众参与、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整合物资储备资源,对全县现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情况进行普查,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和物资信息共享、调拨、紧急配送机制,将全县所有具备物资储备职能的部门和单位纳入统一规划调度体系。要切实做到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