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可能说起来比较简单,比如说,花力气培育一个高品质的、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像我们刚才讲的,现在的投资者实际上越来越没有耐性了,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相信快钱,比较容易忽悠的,我觉得作为媒体人,我们要坚持一个信念,这可能是一个老话,就是咱们还是认为内容没亡,高品质内容一定可以抓住受众,这样我们就成功一半。但这样还不足以实现与企业的共赢,我们现在共同的面临一个问题,社会日趋多元化,消费者更加分散,你可以得到受众的注意力时间非常短。这也不能满足单一的媒介形式接触消费者,也不满意单一的形态接触消费者。比如说,不能满足单纯用广告,硬广的接触消费者,很多的会比较追求软性的宣传。我上午不在,但是我也看了上午有一些同行的发言,也提到软性的宣传对企业是非常非常重要。这个观点,我也许并不太赞同,但这的确是目前一个常态。
所以现在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比较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广告主压缩它在硬广上的预算,它要求更加多的折扣出现,它不是要占我们的便宜,这个我们可以理解,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企业在市场推广上的预算是非常有限的,要应付这么多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和多元化的媒体。可是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一个解决的方案,他们也非常辛苦,对不同的媒体比来比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其实像这样状况,我认为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是双败的局面。所以我觉得媒体的另外一个价值是应该为企业创造,我们能不能为企业创造提供一个全方位影响受众的整合营销平台。怎么实现这点?我的关健词是品牌。刚才谈到品质传统上,我们认为你有了好的品质内容,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你的品牌就有了,你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但实际上,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很好的运用这个品牌,才能够实现媒体的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为客户带来最大化的利益。这个价值是什么?尤其对平面媒体来讲,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过去我们是出版人,品牌再好,你只是一个内容的制造者。我觉得将来受众和要求我们其实要做到一个所谓的“内容管理者”。将来我们对高品质内容的利用应该是全方位的,影响受众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我们不但可以以内容为载体将企业的信息发送到读者的面前,还可以准备获取这些信息的效果和反溃而且同时以内容为平台,实实在在的把要影响的人群带到他们面前,这样可以深入消费者生活的各个层面,多接触点的影响消费者,这样我想我们为企业有机会创造一个很有效率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财经》来讲,我们过去几年,其实在品牌建设和品牌延伸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有一些心得,我们现在应该来讲,我们不仅有《财经》杂志,我们还有我们若干本的特刊,一个月我们会跟随《财经》的叫《金融实用》的关于资本市场的刊物,每个季度我们有一本比较注重图片,注重人文时代变迁的《视觉》这本杂志,这都是根据我们《财经》的读者,他们所关心的这个半轴,我们来为他们创造多一点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内容,当然条件是我们需要有一些高水准的要求,对这些品质。
另外一个特刊,我们每年有一个《财经》的年刊,是对第二年全球和中国的展望,当然主要集中在财经、政治、社会、文化这几个比较大的领域、比较宏观的。我们邀请到全球很有影响力的人写专栏稿子,来围绕这个主题。这是所谓平面的这一块。我们去年年底已经是第四次做了相当影响力的财经年会,这和我们的年刊是并行的,也是“预测与战略”为题,对第二年宏观经济有一天到两天的会,聚集了各个财经界,相关有影响力的演讲者、政府的监管者和企业的代表、金融行业的决策人,这是会议这块。
其实我们今年也陆续有一些小规模的、更加专注的话题做财经论坛和财经圆桌会议这一块,其实今年以来我们做了另外一个动作是,我们在三月初一,《财经》杂志网站也做了改版,也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媒介上,我们也同样能够有一个高品质的内容提供给读者,而且是区别于我们杂志的,因为网站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和功能,我们希望能发挥这样的平台,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当我们做这一切时,其实我们就发现,如果你做到了可能被预期的价值的时候,其实企业愿意出大价钱的,如果咱们从经营角度来讲。这样的话,我们的品牌才值得我们前期的投入,才真正实现企业的增值,做到这步,我们才有了高品质的内容,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我们是不是完全达到了共赢的局面,我觉得还差一点,因为在我看来,共赢概念不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