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校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号召校长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研修的目的和价值,还有待于你们在实践中去检验、应用和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拓展新知识,创造新业绩。希望大家乘势前进,为把所在的学校办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新型学校而努力,为振兴基础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设计好一张名片——德才兼备
校长的言传身教能够引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甚至可以影响到家长和社会。应该具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魄,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情操。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全体教师信任、爱戴、同甘共苦的“首席教师”。
竺可桢曾任浙江大学校长,这位校长身材消瘦,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这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啊。”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的人品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也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他作为科学家所强调的“只问是非”的科学精神。当时的竺可桢,总是以高尚的道德鼓舞学生。他的一名学生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些陶醉的回忆这位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办各种入学手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这个新生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办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过去了近一个小时,新生才回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新生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了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生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这两位校长无疑成为名校长最美的名片。
如今的学生在校读了几年书,校长有没有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甚至是那么些许的良好印象?有没有因为一言一行一事而对学生产生久远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
校长应该对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广泛涉猎,熟悉教育理论,了解中外教育历史,专业知识扎实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多点书卷气、知识分子的傲骨和刚正不阿、处事公正的凛然正气。这是名校长最亮丽的名片。
三、把握一个永恒的主题——以教学为中心
xx年5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一篇调查文章,题目是《现在的校长们在忙什么》,记者手记中写道:现在的校长大都很忙,不少校长经常在外开会、培训、参观考察,“遥控指挥”学校工作,很少身在学校。即使在学校,也是种种事务缠身,没有多少时间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更没有走进课堂与老师们听课评课。结果造成了以下几种不良影响:一是校长长期不深入教师中间,不与教师沟通交流,二者的心灵距离越拉越远,关系逐渐疏远,甚至走向对立;二是校长长期不深入课堂,不懂得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逐渐失去了教学的指挥权、主动权、发言权,甚至成为老师们“看不起”的“门外汉”;三是校长在校外听得多,在校内实践得少,不能解决校本问题,教学业务和管理素养欠缺,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进取,表现为“守摊子”,不是怨天尤人就是碌碌无为,学校面貌数年如一日,学校发展停滞不前。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必须把握好“以教学为中心”这个主旋律,让其他一切工作的音符都围绕这个主旋律跳动。要不断强化“一种意识,一个不忘”。一种意识,就是务本意识。务本,就是校长要坚定不移地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务本,就要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个根本任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实现育人的功能。一个不忘,就是不能忘记深入课堂。xx年6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登黑体醒目标题:《当校长,就不能忘了课堂》,文章指出,校长抓教学需深入的方面很多,而深入课堂是最重要的工作。文章引用苏霍姆林斯基话说:“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建设好学校。”学校校长通过听课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是对教学工作最具体的检查指导,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管理。校长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