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是啊,这就是生命的无情,每每一次抢救成功可以让我们为之欢呼雀跃,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生命的消逝。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中的常事,是每个人都无法必免的,我们所能作的就是在这每一个瞬间,给每一个人送去我们的温暖,用我们如同涓涓细流般的爱心来抚慰每一颗病痛的心灵。
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人的生活轨迹往往最先由梦想牵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当初戴上庄严的国际护士帽时曾许下的诺言,伴随我走过了三年,还将继续走下去,也许会是三十年……平凡的工作、平凡的语言、平凡的举动,这就是护士工作的诠释。但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事情成就了生命的辉煌。我要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我会为我的梦想插上一副现实的翅膀,让梦想变得伟大而实际,那麼出现在病榻前的就不仅仅是一名护士,而是病人的朋友、亲人。那时我们护理工作的宗旨就真正得以体现了。我梦想著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梦想著自己身著白衣轻盈地穿梭於病榻之间,神态气质不亚於南丁格尔提灯辗转於伤兵之间的那般神圣、高雅。周围是天真可爱的孩子,没有了疾病,他们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这是我梦想的庄园,我相信这也是所有白衣天使的梦想,它的实现要靠我们全体卫生战线护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护理同仁们、白衣天使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在平凡和岗位上成就我们不凡的业绩,让爱与奉献成为我们白衣天使永恒不变的主题!
篇四:
我曾经崇尚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站立讲台上,面对着台下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引经据典;我还羡慕银行女职员,可以穿着飘逸潇洒的连衣裙,在干净整洁的办公桌上,熟练地操纵着电脑键盘。然而,我却偏偏穿上了白大褂,当上了一
一名医生。我每天面对着的是一个洁白的世界,洁白的病房,洁白的床单;我每天看见的是一张张苍白而又蜡黄的脸;我每天所闻的是酒精来苏味、血腥脓臭味。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的同行们饱蘸着青春的热血,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永远不会忘记1994年6月,在连续5个暴雨如注的昼夜过去后,滔滔洪水终于按捺不住寂寞,肆无忌惮地刷洗了临武大地。面对着波涛滚滚的洪峰,我们的医生护士就像一颗颗铆钉,牢牢地铆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产科年轻的助产士卫晓蓉两次洪灾之夜都值班在病房。她家上有白发苍苍的老父亲,下有蹒跚学步的宝贝儿子,丈夫是银行保卫干部,洪汛期间日夜守卫在金库。当滔滔洪水汹涌而至时,她也想回到那温馨的小家,但为了产床上那辗转不安的孕妇,她强忍住泪水静静地守候在产房,等待着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而这时,她的母亲也躺在了病床上,渴盼她回去分一点爱给自己。然而,她没有回去,为了陌生的病人。而当她接到家中那封写有“母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顶着凛冽的寒风千里迢迢赶回家时,母亲再也听不见女儿的呼喊了。她跪在母亲的灵位前失声痛哭。作为医生,她曾以自己的双手托起一个个濒危的生命,却不能为病危中的母亲端上一杯水,递上一片药;作为女儿,她曾多少个夜晚守候在临终患者的床前,让他们平安地走向另一个世界,却不能在母亲临终之际守候在她身边,为她老人家整整衣服,梳梳头发,尽尽女儿的孝道……朋友,
当你们极尽辞海中所有华丽的词汇赞颂我们的天使时,可曾知道为了“天使”这圣洁的称号我们付出了多少情?多少爱?如果说:军人的爱是为了蓝天下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安危,那么我们天使的爱则是为了蓝天下那一张张笑意盎然的脸永驻。
1994年元月份,我们医院收治了一位年仅十岁、头面部及四肢深Ⅱ度、面积达60%的烧伤姑娘卢桂琴。因家中一贫如洗,烧伤后未及时送往医院,在家弄些草药敷于创面。小桂琴进院时高烧39℃,创面均已感染化脓。小桂琴的爸爸妈妈都是残疾人:爸爸是瘸子,妈妈是哑巴。这次为了给小桂琴治病,爸爸妈妈卖掉了家中栖身的一间破房子和一头小猪获得了400元钱,就指望这400元钱能够挽救小桂琴的生命。望着小桂琴那惨不忍睹的面容,听着小桂琴她爸妈那泣哭声,我们每一个人都为小桂琴掬下一把同情的泪水。外科主任罗方斌、外科护士长蒋四梅首先带头捐款,医院党支部、团支部及工会以“伸出你友谊的双手,救救这可怜的孩子”为题,写出了一份倡议书张贴在医院门诊部前,全院职工纷纷解囊相助,5元、10元、20元……当电视台为我们做了新闻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医院,来到小桂琴的病床边,他们给小桂琴带来了人世间最纯真的爱,那一个个红包里包裹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带着人们的情,带着人们的爱,送到了小桂琴爸爸的手中。为使小桂琴早日康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