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清这只蜗牛了吗?”
“没有-------”
看着他们失望的眼神,我指着蜗牛,笑着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好吗?”
教室里又是一阵欢呼声,我把蜗牛用一张红色的纸垫着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教室里马上鸦雀无声,一双双兴奋的眼睛盯着大屏幕。
“孩子们,蜗牛到底是什么样的?”
“它的壳是圆形的,上面真的有一圈圈的花纹,”紫东说。
彤彤马上说“它的壳一面有花纹,一面光滑。”
“别说了!”晓峰小声说,“看!它从壳里出来了。”
随后的课堂教学在孩子们形象的描述中进行。课后我留了题《蜗牛》的作文,孩子们干脆地答应了,脸上还带着灿烂的笑容。
这本是一节普通的课,可每一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令我感动,孩子们的兴奋也带给我深深的思索: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在这节课中我所做的只是把严厉的教训变成了微笑,把混乱的纪律引向有序的教学。在微笑的感召下,孩子们思维的火苗熊熊燃烧;在柔和的氛围中,孩子们智慧的花朵迎风怒放。
我记得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他做一家学校校长的时候,校园的花房里长出了几朵非常大的玫瑰,全校同学都很惊讶,每天来看玫瑰的人络绎不绝。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照常在校园里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然后拿着它从容地走了过来。
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愤怒地冲过去,而是俯下身,亲切地问这个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有些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几朵大玫瑰,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一朵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小女孩的这番话,拉起她的小手回到花房,又摘下两朵,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另一朵送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没有下文,不过我想在小女孩的一生中,玫瑰花的馨香将永远伴随着她,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盛开的是爱和感恩,这是她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而这些仅仅源于大师的那份柔和与坦然。柔和的声音、柔和的目光、柔和的表情让年仅四岁的小女孩发出了内心最美好的声音。我们的日常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声音柔和了,学生喜欢和你交流;目光柔和了,学生乐意和你亲近;表情柔和了,学生敢于跟你交心。这样的教育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小小的蜗牛事件,让我深深地领悟了柔和的巨大力量。原来,柔和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丧失原则的迁就,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敬畏;柔和不是剑拔弩张的张扬,而是一种扼守尊严的艺术,是对自己所面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柔和更是一种千帆过后的宁静,是一种参透世间百味的平和,它是春天绚丽的阳光下绿草坪上姗姗学步的童真,是深夜爱人送来的一杯清茶一个浅笑的默契,是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所绽放的芳香,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弹奏出的空灵。
泰戈尔说:“小溪里光滑的鹅卵石,不是因为锤的敲击,而是因为水的轻歌曼舞。”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也曾经感叹:“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面对一个个鲜活而又复杂的教育个体时,我们要用轻柔的手、温柔的声音去铸造坚强而充满斗志的一代新人,真正做到“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