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十几年来,我时刻注意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影响每个孩子。我始终相信:“爱生者,生恒爱之”。孩子们记得许多细小的事情。记得老师的耐心辅导,循循善诱;记得老师幽默的话语,亲切的笑容;记得老师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记得老师出人意料的宽容。2006年的教师节,一个已经毕业很久叫晓颖的学生给我来信。信中说:“老师,我们已经5年没有见过面。还记得您对每一位同学都是那样平和,在我听来,这种淡如水的口吻却比任何声音都来的深刻。在您平和淡定的话语声中学习,是我小学生活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还记得那时的情形:淡淡的玉兰花香、微风、明亮的课堂、同学的笑声,和您——我的老师,在我心中渐渐融合,构成了最美的图画……我的老师,您能感觉到这颗被您温暖过的心和这永不消逝的师生情吗?!老师,教师节快乐!”这是一个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孩子,信中她提到的事情我几乎已经忘记。那次她没有带数学书站在走廊上时,我帮她借来课本并带她回到了教室。没有想到这么小的事情,她却记得这么久。看了她的来信,我很感动。作为教师,我感到这些年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些可亲可爱的孩子给予的这种快乐和幸福!我始终相信: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我喜欢孩子,喜欢和他们聊天。孩子们的心是稚嫩的,纯净的,但又是容易受伤害的。为了更贴近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我于2002年至2004年,自费参加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并于04年暑假,在北京通过考试获得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回到学校后,我便组织老师编写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系列,并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性教学。同时我还在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阳光小屋。还记得每当阳光小屋开放的日子,一下课,蜂拥而至的孩子几乎要把大门挤破;纷至沓来的信件总是把阳光信箱塞得满满的;情绪墙上的一张张纸条倾诉着孩子们的烦恼与困惑。看到这些,我明白走进孩子们的心,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是我应该做的工作。有时候,我一个星期要给二十几个孩子回信;有时候,因为个别孩子的问题,我要花很多时间和他的家长谈心。
还记得四年级那个聪明的男孩,因为母亲从事的是特殊教育工作,平常接触的都是一些残疾和弱智的孩子,久而久之,职业的压力和焦虑让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她会带着儿子去看那些肢体残缺的儿童,告诉他:如果你到处乱跑就会像他们一样;她还常常在儿子放学的路上或者到学校里充当儿子的保护人,斥责那些和儿子一同游戏的同学。在母亲这种过分的关爱下,这个男孩没有朋友、没有笑容、性格忧郁、内向。他在阳光小屋情绪墙上的留言是:我很讨厌妈妈。看到这样的留言,我很难过。看到眉头紧锁的孩子,我觉得心疼。为了帮助他走出困境,我一次又一次地和他的母亲谈心。直到她同意尝试让孩子和同班同学一起回家,一起外出活动、游戏,。我还积极和专业心理咨询师联系,共同对孩子母亲的职业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在学校里,我和班主任更多地关注这个孩子,给他创造和其他同学接触的机会。现在,这个小男孩已经是阳光小屋的小助手了。他常常对来情绪墙贴心里话的同学说:“你们把纸条贴上去吧,林老师一定会帮你的。”虽然我在学校还担任着行政和语文教学工作,时间有限,但我想:把自己的所学用来帮助孩子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始终记得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句话:“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给孩子知识,我们还应该主动学习知识。走进课堂,我总是带着微笑,为了让自己和学生的心靠得更近;教学中,我在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常常灵活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为了与学生共同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下课时,我往往会在班上多呆一会儿,因为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麻雀”总有着问不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我喜欢外出听课听讲座,常常从别人精彩的授课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让专家们精要的理念给自己打开一扇扇教学研究的窗口。每个学期结束时,我都要问学生:“这个学期你学会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让我感到教的快乐;每个学期结束时,我也常常问自己:“我学会了什么?”一节节听课笔记、一篇篇论文、一份份教学设计、一张张获奖证书,让自己体验到学的充实。教学相长,收获满满。我始终相信:“只有自己学会了,才能教得更好。”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古往今来许多颂扬教师无私奉献的名句不绝于耳。可是我多么希望那小小的蜡烛不再是教师职业道德楷模的代名词啊。因为我们不应该在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但是生活中总会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