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讲两个关于普通话的趣事。
我爸爸和XX人的对话。
“各个多焐燥哦!”
“什么?”
“焐燥!”
“什么?”
我听了半天,实在听不下去了,就帮爸爸解释了一下“今天天气很闷热。”
那人恍然大悟。
“哦!是很闷,估计要下雨了。”
小姨和XX人的对话。
“小酒不舒服,即几天一直嘚!”
“一直干嘛?”
“嘚!”
“嗯?”
“嘚!”小姨都不耐烦了。
那个XX人还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我当时的状态用网络流行语就是,听得我好捉急啊!实在忍不住说了俩字“咳嗽”。
那个XX人笑了,“咳嗽啊?我最近也一直咳嗽!”
你看人家多会聊天,找共同点,套近乎!
语言不通才是沟通的最大障碍。
我是盐城响水人,我们小时候上学,老师说的都是标准的响水普通话,也就是出了响水再远点儿,基本上没人听得懂。
你说如果现在我给我们初一五班的孩子用响水普通话上课,谁听得懂啊?
其实我们响水话和普通话还是比较相近的,跟南京话也差不多,你们听过苏州一带人说话吗?我在常熟上大学,上了四年,我只能想起两个词“弗莱赛”和“bixiang”,弗莱赛是“不要”的意思;“bixiang”是“玩”的意思。有同学好奇了,老师你是不是很孤僻,都不跟人家苏州人玩,我只能说我好冤枉啊!因为方言和地域文化差异,每个人都习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交往,于是我们这些外来人就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
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中间,有很多人不是南京本地人,像我们今年刚来的老师,远到XX,近到XX,就是省内的也是各个不同,淮安、盐城、扬州、常州。我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六朝古都南京,都希望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每天连大家说什么都不知道,是不是会显得太孤单了啊!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跟着父母来到南京开始漫漫求学之路,他们也希望可以融入到南京这个大都市。那我们首先就得给他们营造一个共通的语言氛围,打破交流障碍,所以,让说普通话成为一种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