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理论技术的不断完善,起承转合按部就班的色彩越来越浓,双方各自阐明己方的立论之后,基本上也就能够估计到对方反驳的底牌,剩下的全都是言辞和操作的工夫。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场战报,是由法院和信管这两支顶级强队来共同演绎的,双方在将操作和技巧发挥至顶峰的情况下,最终由辩手个人的素质决定出比赛的胜负,而本场比赛的颠峰对决和最大亮点处,正是在反驳环节的对撞中体现出来的。
时间:xx年
对阵:法院vs信管
题目:理念是合作的基础/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这场比赛是在当年金秋八强战的平台上进行的,也被喻为是最终冠军战的提前上演。上篇文章中我提到过,在十六强对阵文院的比赛中,法院的四辩做总结陈词的时候,连本方的观众都忍不住要嘘他。事实上,法院在当年的人员配置和训练方面,始终不能解决四辩的弱项问题。前两场比赛法院使用过两个03级的四辩,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场对阵信管的生死战中,法院请回一位02级的前辈来押阵,但是这位师兄原先在校队打的是二辩的位置,也不是一位原汁原味的四辩出身。信管方面,一辩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实力上则是当年唯一能与肖涵相抗衡的一辩,二辩位置上是王凌师姐,据说死在她手下的亡灵不计其数,曾诚师姐是少有的几个能够胜过她的人物。三四辩位置上是李小宇和刘宇凡,现役的辩手谁要是没听说过这两个名字的,肯定是伪装成打辩论的门外汉。总之双方的阵容是要多强就有多强,用死磕来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比赛是在数院的中央教室进行的,能坐300人的地方挤进来至少500人,连传说中的传说余磊师兄都到场观战,共同来见证这一次武汉大学辩论史上的空前盛事。
从操作特点和优势来说,法院和信管都比较重实证分析,擅长在现实层面上作战。回归到这个辩题本身来看,法院无疑是有点吃亏的,他们的立场比较偏向于价值层面,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展开作战。而信管不但能够舒服地在现实层面上操作,而且还可以通过“公利”之类的说法,把对方的理念转化成本方的利益。我想法院肯定是有点郁闷的,上一场比赛中虽然他们拥有现实层面的优势,结果却被拥有价值层面这个更高理论层面的文院打得狼狈不堪,本轮比赛面对在现实层面上拥有顶级操作的信管,偏偏他们又抽到这么一个很不习惯的价值层面立场。比赛伊始,双方直接就在立论中亮明底牌,摆明是不想在理论层面上过多纠缠,要在后面的操作近战中再决胜负,立论环节两方不分高下,随后进入本场比赛最为神妙的反驳环节。
就像刚才我所提到的,信管在反驳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理念用“公利”等高尚的利益来代替。这个环节是王凌学姐制作的,言辞和事例的精妙毋庸赘言,最难得的就是这篇反驳的针对性和结构,几乎是百分之百地与法院的立论对接,可以说真正是做到步步紧追步步克制,现场感非常明显非常真实。当时我的感觉是,如果法院的状态还是与上一轮相当,信管在这个回合就能让比赛提前结束。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同样是在二辩位上,同样是队长的身份,曾诚学姐向所有人成功证明,她才是最强的反驳者。战斗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反驳这个环节,针对的是对方的反驳,不但要能够进行反击,还要能与本方的立论结合起来,使整个的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曾诚学姐正是从王凌学姐的反驳出发,首先就把“公利”的说法又转化回到“理念”上面,这个主要就是语言包装上的工夫,比如既可以说是为人民谋福利,也可以说是高尚的共产主义信念,关键就是看谁说的好听。而曾诚学姐颇有些后发制人的意味,静待信管打出全部的底牌之后,再将敌军全面包围彻底剿灭,在这个关键点被攻克之后,后面两个反驳点无非就是趁胜追击的事情。具体怎么精彩我也不太好描述,可以通过这个环节的分数对比来体现:满分是70分,王凌学姐获得57分,而曾诚学姐则拿到69分,距离满分也就1分而已。这个成绩在金秋中,恐怕再没有第二人能够做到,信管看似完美无暇的作战体系,被这篇反驳稿给击得粉碎,并且从此陷入被动之中。
在自由辩论开始之时,法院凭借在反驳环节的优势,在场面和气势上已经占据主动,并且通过第一个战场的问题,成功扩大本方的主动权:“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信管则给人有点被打懵的感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