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导论第1页。[2]《说文》[3]《论语·阳货》[4]《孟子·告子上》[5]《孟子·告子上》[6]马振铎等:《儒家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7]《孟子·腾文公下》[8]《春秋繁露·玉杯》[9]《朱子文集卷五十八》[10]《朱子文集卷五十八》[11]《传习录》[12]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13]《孟子·尽心上》[14]《论语·颜渊》[15]《孟子·离娄下》[16]李翔宇:《试论性善论的负面影响》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家》,2001年3月版。[17]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18]《论语·卫灵公》[19]《孟子·离娄上》[20]《春秋繁录•深察名号》[21]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合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22]郝铁川:《“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载于《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23]温晓莉:《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主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1年第11期。[24]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性善对中国法治负面演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