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我们曾往一位老教授家做客,那时豪情无穷,高谈阔论,恍如无所不能。老教授一直微笑着聆听,不参与我们的种种话题。
待大家热情一过,他提出要做个测试,我们顿时都来了爱好。
老教授先问:“假如你往山上砍树,正好眼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题目一出,大家都说:“固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固然砍红松了,杨树也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假如杨树是笔挺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有些迷惑,就说:“假如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曲折曲的,甚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眼光闪烁着,我们料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固然笔挺,可由于年头太多,中间大多空了,这时候,你们会砍哪一棵?”
固然弄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甚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动身,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都中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固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利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往考虑他到底想得出甚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一样没啥大用,固然挑轻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究,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往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告知我们甚么、测试些甚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脸,说:“你们怎样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甚么砍树呢?固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终究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假如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固然不会平白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