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听来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回往,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何是好,一老僧途经,给了他一个指导,说:“放!”
既然能上,既然唯一能够想象活命的可能途径已证实没可能,半天吊着肯定只能等死。那就只有往下跳了――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
或许可以顺着山势而下,和缓一点冲下往的重力。或许中途能够有另外一棵树,那末就可以够再减掉一次冲力。或许没有,或许真的得死,但还有一个可能性,或许不会死。
这故事最大启发,是人们对未知的态度。
做人常有进退两难的场面,与其夹在中间等死,倒不如别浪费支持的精力,将全副精神付诸一博,跌下往会死,但已没法爬上往了,就算博个万分之一希看,究竟还是一线生机。
很多时候,犹豫未定真要比腐化还要消极。我亲眼见过很多人就在犹豫未定的边沿,唉声叹息,半死不活,人格恒常处于***状态之下耕牛了一生。这些“惯于腾空”的人,最熟习的恐怕就是自己一脸无奈的表情,和那些过剩的自我解释,但生命总有个期限,谁能跟生命玩角力?
教人跳下悬崖找生路,是否是疯了?
假设每回你都当那一次决定的行动是你最后的一线生机,那你可以做到很多他人没法做也没法想象的事。你的生命有自己一套专属的价值观,你会有另外一个思惟足以自由闯荡的空间。你有自己的精神认知。这或许不能改善你饭菜的味道,但对生命来讲,这个精神认知,至为重要。
腾空摆荡,浪费时间而依然不会有结果。最后谁都不能在半空中撑上多久,既然用力保持半天吊,倒不如趁自己头脑还苏醒,体力还能赌多一次的时候,好好控制自己的命运。
跳下往,不一定就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