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看你的题材、内 容、演讲技巧等能不能打动听众的心,你阐述的观点能不能被听众接受。这种参与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既 让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参与愿望得到充分满足和体现,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每名参赛选手代表了一 个集体,往往是通过选拔产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关注和支持。从表面上看,演讲是个人行为,而实质上则是 集体行为,成功了是集体的成功,失败了是集体的失败,这就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如果演 讲者的观点能引起大家共鸣,就让更多的人受到了教育。这比老师只靠口头说教要求同学有集体荣誉感效果好 得多。
三、题材广泛,内容生动,贴近生活
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面对变 化和挑战,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地显露出来,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达不到 人们的期望。造成德育效果不如人意的原因,我认为除了德育的途径、方法和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外,德育 内容过度单一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国旗下演讲”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个弊端。在规定的条件下让学生自由取 材,不拘一格,各抒己见。因此,演讲的题材相当丰富,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爱国主义题材,如《为 了这片疆土》、《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不悔的选择》等,有谈人生观、价值观的题材,如《诚实 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人的力量》、《金钱并非“罪恶的渊薮”》、《什么是潇洒》、《扬起理想的风帆》等; 有谈友情的题材,如《真情在你我身边》;有谈学习的题材,如《用进取托起明天的太阳》、《要珍惜今天》 等;有谈中学生热点问题的题材,如《吃苦是一种资本》、《请表现你的才能》、《坚强些,中国的新一代》 等;还有谈论时事、评述新闻的,等等。这些题材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同学们不再感到内容抽象陈旧。用 中学生的眼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评说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同学们倍感亲切、真实而生动,其效果远远胜 过老师的说教和领导的报告。
四、同龄人的心声更容易被同龄人认同
几乎所有中学生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生不愿跟老师和家长讲心里话,他们总认为老师和家长不理解 他们。不管你作出多大努力,真正把心里话讲给家长和老师听的学生也是不多的。这很正常,一
““国旗下演讲”的独特魅力”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方面,随着年 龄的增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有些想法,看法与家长不一致,这就是有的学生经常 说的“没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社会阅历和成长经历的不同,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 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肯定有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难以真正沟通。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 的“代沟”。
但是,相当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们愿意把知心话讲给对方听。这也正常,因为他们的年龄相 近,成长经历和知识层次相似,心理活动有较多的相似性,对问题的看法接近,“共同语言”就多。因此,让 学生自己去分析许多问题,谈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其教育作用远比老师和领导的说教好得多。
在一段时间内,校内有少数学生大把花钱以显示“潇洒”,有的学生则以入时的打扮来显示时髦,有的同 学盲目模仿明星的装饰、动作来显示新潮。针对这些现象,有个叫张玉琳的女生作了一次题为《什么是潇洒》 的演讲,她声情并茂地讲道:
在当今的中学生中,潇洒已成为热门话题,而潇洒也成为时髦的代称,但对潇洒的不正确认识,把我们一 些同学带入了误区……
有的同学把大把花钱看作是潇洒,无非是让别人瞧一瞧:我很富有,我可以随意花钱而不必为钱担忧。但 是,这种同学不知意识到没有,我们花的钱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劳动才换来的。我们没有权利用父母的钱来挥霍 无度充潇洒,我们不需要这种追求虚荣的“败家子”式的潇洒!
有的同学把打扮入时看作是潇洒。诚然,打扮得漂亮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 一味追求外表上的漂亮,像有些人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潇洒,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