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一个重于泰山的名字。
为人民服务——我党我军永远的根本宗旨。
苏宁(1953-1991),山西省孝义县人。1969年2月入伍。苏宁是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位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先进典型。1991年4月21日,为抢救投掷手榴弹失手的战友而光荣牺牲。
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
苏宁:军人生来为战胜
■曹慧民
他的生命在手榴弹嗤嗤冒烟直至爆炸的3.7秒被燃烧得通红。苏宁,年仅37岁的炮兵团参谋长,为抢救战友舍生忘死,光荣牺牲。他以纯粹的军人姿势,倒在和平时期砺兵的堑壕旁。
通常,人们认识苏宁,都会从这个辉煌的壮举开始。一生未经历战争却一生为未来战争准备不已的苏宁,迅速在亿万人心中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缘于他以睿智与谋略,树立了一个当代军人应有的风范!
鲜活的历史细节是英雄灵魂和思想轨迹最深刻的体现。苏宁弥留之际的8天8夜惊心而动魄——医生屏住呼吸,用剪刀小心翼翼一层层剪开沾满鲜血的内衣:一套破旧的69式绒衣、绒裤,袖口、领子都已磨破;军用尼龙袜、战士穿的绿粗布短裤,颜色正由绿变黄。由此,有人读出朴素,有人看到精武。
床榻上,二尺见方的白布折叠的小包,叠放着他随时换穿的军装。中国士兵入伍
苏宁的简朴,源于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始终过着淡泊、廉俭的生活,目光却时刻紧盯着世界军事科学发展的前沿。9平方米的背阴斗室,被挑灯夜读的烛光映照得一如进攻前的堡垒。一摞摞书籍、手稿和布满演算公式的草纸,凝聚成70篇卓尔不凡的军事论文,精绘出一幅二十一世纪的战场图……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精神本质,响亮地回答了“和平年代,怎样当一名合格军人”的历史命题。
“三百六十行,惟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服务的。”苏宁人生的最后剪影,就这样雕塑般定格在军人的精神高地上,拥有此等境界的军人,才能真正担当起打赢未来战争的光荣使命!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在我军攻打隆化城战斗中,董存瑞深入敌人碉堡下,舍身托举炸药包,为战友炸开了前进道路。
董存瑞——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
董存瑞:把生命融入大地
■刘业勇
当笼罩在中国上空黑压压的乌云就要被凌利的罡风驱散,当漫漫长夜的噩梦就要被黎明的曙光取代,一支为着全民族求解放的武装力量在踏着军号开进的时候,却被一簇负隅顽抗的敌人的炮火挡住了去路,地堡里的机枪如吐着芯子的毒蛇,企图把如火如荼的革命吞噬……
这时,你,一跃而起,在战友们的掩护下,迎着暴雨般密集的子弹,挟着炸药包冲了上去,在无法安放炸药包但冲锋号又一次响起的紧急关头,以自己的身躯作支架、高高举起炸药包,毅然拉着了导火索……
罪恶的堡垒连同凶恶的敌人变成了废墟,你的身躯融进了大地,战友们踏着你开辟的通道前进,最终,隆化县城成了欢呼和红旗的海洋……
一个普通的身躯,巍峨成一座山;一个倔犟的士兵,耸立成一座碑。高举炸药包,高喊:“为了中国人民的胜利——前进!”这一不朽的画面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闪耀的特写镜头,史诗一样,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中国革命的辉煌乐章中,从此又有了一段令人自豪的记忆。
李向群(1978-1998),海南省琼山市人,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抗洪抢险中,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险,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
李向群——胸怀远大志向追求高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