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买房
20世纪90年代,城市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普通小高层已经不能满足人民需要,新型住宅小区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批又一批的居民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居住。
某房产局的李女士说:“随着城市居住条件的优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城市居住房屋开始走向商品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方副局长说:“商品房的出现,原有单位建房分配不再时髦、逐步萎缩,集资建房和住房公积金慢慢形成,形成全社会都要买房的趋势。房屋商品化供求,消除人们在职务上的差别,购买不再以身份来衡量房产大小,只要有钱想买那套都可以,房屋重新归于私有化、自由化。”
农民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明显的实惠,解决了温饱问题和提高了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也明显有所增加。父母为了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面临着小孩教育、生活费用的高涨,压力较大,大多选择走上进军城市的道路。我国有9亿多农民,4亿从事农业劳力,2亿多转变为农民工,远离家乡进城务工。农民工进城因为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特殊行业和技术兴业的比例较少,60%从事建筑业,为城市建房、筑路,住着刚建好或者即将建好的新房,虽然没有一平方米属于自己,也算享受过新房的滋味,走出以前蔽塞的农村,知道城市的世界非常精彩。
城市居住空间从几十平方米扩大到几百平方米,相对农村的整栋楼房面积虽然要小,却已经足够一个家庭共处。我们无法同时居住很多的地方,城市人开始把心思花在装修上,采用各种各样的装修材料,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琢磨这个家,精工细作,把家庭装修得非常温馨、浪漫。这些时间和金钱,不亚于购买房子的资金;设计和装修的心思,也不少于自己的工作时间,真正的把居住质量搞上去了,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和层次。
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规律的改变,房地产商在大量开发楼房的同时,也在研究需求者的心思,建设起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楼房,有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别墅等门类。更加推出无数消费概念,打造宜居城市、宜居小区、宜居楼房,寻找生态优美、临江(海)鸟瞰、高度绿化、医疗教育设施配套齐全的市中心
城市居住建筑远远超过居住需求,市民有着自己喜好的选择余地,房产商积压过剩房产,作为城市发展的后备力量,满足流动人口居住。市民把游资投资到房产上,变为固定资产积蓄起来,甚至用固定资产赚钱,给房地产事业增长了利润。
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里,城乡收入、消费、基础设施有些距离,农村教育医疗发展较慢,很多农村人看到了城市的优势,向城市迁徙,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市呆久了的农村青年,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在市郊或市区买房,享受城市文明。
进城赚钱的农民,他们的根留在农村,有着很浓的恋乡情节,把在城市赚的钱花的家乡的旧屋翻新或新楼建设上,建起了城市似的小洋楼、小别墅,屋里装修得豪华,遗憾的是居住使用太少,闲置在农村,却是农村一笔可贵的财产。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人们居住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与城市的居住条件都有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准备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