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点断结构”或者“分离‘领字’”的长句;
C、 长联的整体句意往往不是一气呵成,句意是可以分层次的,每个层次可以独立符合一段“双节平仄竿”的格式单位,因此长联的整体格式往往由几段“双节平仄竿”组合接续而成。
D、 长联在声韵上,联语的长度越长,各单句句尾的平仄相隔跨度越大,则对联上下联的对应字句声韵语感就越弱。
下面,我们从长联的这些特点出发用分情况以“双节平仄竿”来剖析长联的平仄格式:
(1)、最简单的情况是可以一条“双节平仄竿”统一截取的长联句脚平仄格式。
在“马蹄律”理论中,其认为长联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格式必须是“平仄相反”排布的,即:
上联:……平,仄
下联:……仄,平
如此排布才算是长联句脚的标准格式,名为“正格”;相反地,长联最后两句句脚“平仄相同”排布的,即: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如此排布则不是标准格式,名为“变格”。“马蹄律”是明确把长联句脚格律的“正格”和“变格”区分开来讲的,对此区分,笔者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无论是句脚 “平仄相反”的“正格”还是“平仄相反”的“变格”都是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双节平仄竿”法则的,只要按照“双节平仄竿”法则排布长联句脚,其联律也应该是符合汉语的声律美感规律的,这点有如单句短联一样。既然,精密度极大,格律极严格的单句短联平仄格式都没有区分单句平仄格式的“正格”与“变格”,而相对宽松,整体平仄格式变化大的长联又为什么要区分“正格”与“变格”呢?实际上把都符合汉语声韵美感的“正格”和“变格”统一起来,用“双节平仄竿” 去规范和把握不是更容易为联友所把握和运用么?
基于以上考虑,下面我们把“正格”和“变格”都统一起来,都以“双节平仄竿”来截取“单边两句以上”长联的句脚平仄排布:
A、 单边2句:
仄,仄——风情怎已,花外蕙风轻扇
平,平——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集宋词联)
或
平,仄——仄,平,如:
舟横野渡,鹭闲频戏水(铿锵玫瑰)
月落霜池,鱼醒不惊波(半 文 盲)
B、 单边3句:
平,平,仄——仄,仄,平,如: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或平,仄,仄——仄,平,平
游遍芳丛,清光未减,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竿残照,花影偷移,双燕归来细雨中(集宋词联)
C、 单边4句: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书不读人,人实读书,故曰书可读,书无不可读
室难容我,我能容室,果云室足容,室何难足容(古书室联)
或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
D、 单边5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下联: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古联)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或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E、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