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军寝,陈叔叔领着我们来到“五保户”王大爷家开始打扫卫生。在他的指挥下,我们男孩子抬水扫院子,女孩子擦玻璃收拾家务,最后还在他的指导下为王大爷叠了一次“豆腐块”。因为人多又加之有他的指挥,我们仅用了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把王大爷家的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和陈叔叔笑着拥抱在一起,并一同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那首队歌离开了。
回到家,我把这一切和做通讯员的爸爸说了,他很感慨并告诉了我一些更感动的事情。他说,这是一只人民的好军队,来我们连的这些日子里他们不仅为有病的职工送医送药还为军烈属五保户担水劈柴等等,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他们的做法感动着职工们,连队的职工们也以实际行动回报子弟兵的关爱。职工家属们自发组织了“拥军洗衣班”争着抢着为子弟兵洗衣服,为官兵送去自家产的芹菜、黄瓜、豆角等蔬菜,有的职工还做些好吃的给生病的官兵送去,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咱连里还杀了肥猪去慰问这些可爱的军人们。
是啊,正如父亲所说,陈叔叔带领的这只部队在我们连安营扎寨的一个月时间里,真的是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连队的职工家属与这些可敬可爱的子弟兵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让我们这些孩子真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军民一家亲。写到这又让我想起了和陈叔叔他们分别的那一幕:记得那一天,听说部队要走,连队的职工家属们一起向队部涌来,大人拿着瓜子、鸡蛋不停的往官兵手里塞并说着保重和再来的话,我们这些孩子们抱着陈叔叔的胳膊一边哭一边恋恋不舍的和他道别,叔叔给我们擦眼泪并不断的安慰我们,那场面真的就像电影中演的那样,亲人离别依依不舍。那一幕让我终生难忘。
尽管我们是那么的不愿叔叔走,但因为有任务,他们必须要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无奈的我们只能眼含泪水目送着陈叔叔他们离了我们连队。可敬可爱的陈叔叔他们走了,但他们带给我们的那段美好时光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演讲稿二】
在广场上在大街上在活动室里,在我视野所及的任何角落里,每当看到那些享受幸福晚年生活的老人们,就会想起我的大舅,一位普通的老垦荒战士。大舅已经离开我一年多了,我仍然没能从失去他的悲哀中摆脱出来。
大舅名叫姜涛(原名姜树福),1927年9月27日出生在辽宁省彰武县东六家子公社石头山大队。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庭贫困,只念了四年书的大舅就下来跟着父亲种地了。和当地的许多村民一样,20岁的大舅在当地结了婚。与许多年轻村民不同的是大舅不甘心种一辈子地,当时的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想参与到这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中来,两年后1949年9月大舅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人民解放军,他所在的部队是沈阳军区公安总队4大队。入伍一个月后就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在部队,大舅凭着小学四年的文化基础,加上在部队扫盲班的刻苦学习,在各项宣传活动中表现突出,三年后,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机要文书。后因工作踏实,保密工作做得好,加之平时热爱学习,先后被选派到东北军区后勤干部学校、济南第二军预备干部学校、汉口军需学校学习。
1958年4月“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号角吹响,大舅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背起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奔赴北大荒的专列,来到了永安农场(8510农场的前身。当时这里是荒无人烟的茫茫大草原。环顾四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映入眼睑的是杂草丛生、一望无际的荒原,那么辽阔,那么深远。他知道这里将是他今后为之奋斗终生的地方。
垦荒战士们放下行李的第一项任务是解决住宿问题。他们用柞木杆搭起屋架,再用茅草围盖上,这就是所谓的“马架子&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