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年的基层工作中,酸、甜、苦、辣始终伴随着我。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6月调到石总场较大的农业连队——四分场七连当卫生员。由于前几任卫生员年龄比我大,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我刚上班时,很多职工群众都不信任年轻的我,要求领导把我调走。我感到很委屈,但又一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和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绝不向困难低头,我要用事实证明,我不比别人差。我拿出以往工作中“腿勤”和“心诚”的韧劲加倍工作,挨家入户的随访,用了不到三个月,摸清了全连301户1108人的基本情况,掌握了6位病重、瘫痪老人及4位精神病、38位慢性病患者的各项信息,坚持常年定期入户随访,巡诊,指导服药。热情,细心接诊每一位患者,用真诚的心和优质服务打动每位患者,很快扭转了全连职工群众对我的看法。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父母对我说:“选择了医生这一行,就要选择奉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工作中看到病人的痛苦,同情心、责任心让我深深体会到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及时解除病人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是医生的人生追求。在七连,连队卫生室和我成为职工群众心目中的连队120。记不清有多少次下雨、下雪接到患者的急诊电话去病人家中出诊,不知摔了多少跤,只想第一时间赶去病人家中。2010年2月22日晚,垦区突降暴雪,积雪深达60多厘米,没过人的双膝。7连长年患慢性支气管炎的72岁老人李兰香,因气候突变诱发急性支气管哮喘,病情危急。接到电话后,我不顾风雪交加、道路难行赶往老人家,短短的百米距离我步行了近20分钟,赶到病人家中采取急救措施,并亲自把病人护送到医院住院。正是因为我热爱工作,心里想着每位患者,15年来多少个节假日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以至于孩子经常说:“妈妈,你什么时候休息陪陪我?”我无言以对,“忙”成了我对家人常说的一句话。我的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生病,最重的一次是他5岁时的一天,上吐下泻高烧不退,正值三秋大忙季节,连队拾花季节工多达800人,我要24小时值班,孩子一人在家忍受病痛,当我抽空回去看他时,孩子流着泪对我说:“妈妈。你送我去医院吧,我都快撑不住了。”听了孩子的话,我的心拧在了一起,在心里对孩子说了一千一万个对不起。在我接诊的多位老年癌症患者晚期病情恶化时,他们都急切地要见到我,仿佛我去了,疼痛就减轻了。有一次去一位患脑梗多年、又有老年痴呆的病人家中随访,家里人一说卫生员小刘来了,刚才还糊涂、吵闹的老人立刻安静了,颤微的手拉着我说:“小刘,我知道,是卫生员给我治病来了,我就让卫生员给我看病。”看到病人信任、需要我的眼神,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称呼我们为白衣天使,我感受到了我在病人中的分量,我是美丽的白衣天使,是患者心中的亲人。
在基层工作,有患者的不信任、有误解、有压力,当我情绪低落、想把肩上的责任卸掉时,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炎炎烈日下,83岁的蒋奶奶为我送来自家熬的绿豆汤;5岁小患儿乐乐经过我的治疗退烧后在我耳边悄悄说:“医生阿姨,你的技术和你的人一样漂亮,我喜欢你”;还有去精神病患者马凡琴家里随访,我被犯病的她拽住双臂咬伤后,他的家人抱住我连声说对不起,我流下无奈、心酸的泪水、、、、、;冬季零下31度去距离卫生室2公里的肺癌患者曾大爷家随访,走到他家时我已浑身冻透,老人心疼的拉着我红肿的手揣在怀里暖了许久,第二天他的儿媳便送我了一双连夜编织的羊毛手套给我御寒。这样的画面太多了,一一浮现在我眼前,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点点滴滴的相处已使我和连队的职工群众建立了割舍不了的深厚感情。我不能离开,我有了在这里坚守的信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