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姜晓亭(中共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上个世纪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运史上和世界范围内特别重大的事件。苏共和苏联是在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8xxxx、党员人数达到两千多万(占人口的1xxxx)、核力量足以反复毁灭全世界的情况下覆亡的。它的发生,有很多教训可以总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让我们来归纳一下,把前人的教训转化为我们的经验吧。
一、必须举旗帜
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的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中央、社会成员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汲取这一教训,我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对外开放后西方思潮的进入、在改革进程中部分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家庭财产比其他社会成员相对下降、国际共运处于低潮、过去党的领导人也曾经犯过错误等等因素的影响,党内党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仰危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高举旗帜,用科学的信仰、理论、目标来统一全党思想,引导全社会的认识。
二、必须抓班子
(一)要维护民主集中制。苏共在大民主中消亡了,苏联在大民主中解体了,社会在大民主中一片混乱,无限制的民主显然不可取。另一方面,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在苏共历史上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也留下了瑕疵,给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以攻击的口实,也给了领导者把全党引向错误的可能。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维护好民主集中制。
(二)要选好人用好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都是前任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央选出来的接班人,但他们恰恰也是“反对派”,可谓教训深刻。
(三)要搞好新老交替。勃列日涅夫一味求稳,长期保守,不仅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也导致干部严重老化,以至于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均接班不久就去世,影响了党的领导层稳定和国家稳定。
(四)要建立坚强有力的班子。特别是抓好一把手工程。当时的苏联,任何外力都不可能颠覆它。问题出在党内,出在领导集团,出在一把手。苏联几次转向,都源于主要领导的更迭和中央政策的变化。可以说,领导集团、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三、必须带队伍
(一)要用科学的理论、信仰、理想和目标来团结、带领全党、引导全体人民。苏共解体过程中,居然未出现成建制的各级党组织的抵抗,这说明这支队伍
的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理论武装出现了问题。
(二)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苏联解体时,主流媒体已成“自由派”喉舌,流行舆论已成“自由派”天地,可见意识形态领域共产党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宣传舆论工作和理论工作十分重要。“软力量”不软,我们要重视用“软力量”来团结全党,带好队伍,影响全社会。
(三)要加强干部培养和教育。顷刻之间,苏共瓦解,足见苏共干部队伍的脆弱。为避覆辙,我们一定要加强干部培训和教育,打牢党执政的基础。“要出问题,就在党内。”小平同志的教导必须铭记在心。
(四)在工作中务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于苏共后期脱离群众,特权阶层滋生,群众不再认为苏共是其利益代表,苏共垮台群众也漠不关心。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要让群众公认我们这支队伍是人民利益的代理人、代言人。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的工作来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必须促发展
苏联后期,由于体制僵化,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结构失衡,重重轻轻,农业更差;这就给了“反对派”以攻击的理由。问题被无限夸大,借“改革”之名用更危险的休克方法来转换经济体制,以致国家解体后经济一落千丈。对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符合国情,搞得非常成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进步,力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王志清(市政协主席):观看电视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深受教育。“苏共”1917年建立,十月革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