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是培养和形成一个人终身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教育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所以恳请孩子的爸爸妈妈要“强化习惯养成,弱化知识的追求”。
二、问什么?怎么问?
我们来送孩子上幼儿园会问什么?接孩子会问什么?先说说怎样跟孩子说话。
怎样跟孩子说话
大人说话有时候孩子他不是真正能听懂。比方说“认真点”,往往是针对学习、做事,而学习到底该怎么进行,自己心里并不太清楚。家长对孩子说“认真点”的时候,孩子常常会回答:“是,知道了。”而脾气大点的孩子会说:“知道了,你烦不烦人啊。”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不知道。孩子大了知道怎么实现“认真”,但是,往往在听到“认真”二字后,心理上引起极大的厌恶和反感,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也不去做,这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体现。
那到底怎么说话呢?其实就是设身处地的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感觉,把话说到孩子心里,把自己的对他的尊重和爱表达出来!
具体说来一要清楚具体。二要指向孩子真实感受。三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举例说明,请您仔细对比。
话要说得清楚具体,就说每天都做的“洗手”吧。
我们的家长通常往往只是不耐烦地对孩子说,你要认真地洗啊,不要马虎啦之类的话;或者是打了香皂了吗,洗手背了吗之类支离破碎的问话,却很少有人具体明确地指点孩子该如何作为,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其实只需要父母对孩子耐心地做一次这样的讲解:首先你要把手湿透,然后用香皂在掌心打一打,再把香皂放回皂盒,两只手互相地搓一搓,当然还有手背、关节等处,如果指甲里有黑泥,你可以再抠一抠,然后用水龙头冲掉手上的泡沫,最后用手接点水把龙头冲冲,关掉水龙头。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还用这么复杂的说嘛,不如我帮他洗来的快呀。帮他是快,但是你要面对长久洗手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洗手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的确需要说好一阵的,但是孩子听了以后,就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洗手。
二要指向孩子真实感受。
您的孩子会背唐诗什么的,来客人了,来背一个,人家就夸,自己就得意。“好,丫头不错。”这不是会说话。为什么?孩子如果会,说明他具有这能力,她行,这属于自我的内在积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不能孩子成长的力量放在取悦别人上,而在于自身的累积。我有这个能力,我展示就行了,无关乎你们对我的评判!因为从小没有取悦别人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无论面对几百上千的观众,她都能放松地、自如地表现自己。
打针了,孩子说:“妈妈我怕。”妈妈说:“是的,打针是让人害怕。一会儿,护士阿姨扎针的时候,你觉得疼,想哭可以哭,想大声叫也行。妈妈会抱着你,妈妈在身边陪你,安慰你!”然后亲亲扬扬,更紧地抱住她,扬扬从妈妈的眼神中获得了支持的力量。每一次都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对打针不会强烈的抗拒。他会试着敞开全身的感受力去感受疼痛。这是会说话。
如果痛苦一来,就把痛苦与自己阻断,那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起了心理防御机制:我不要感受,我不要感受。这样的孩子习惯的模式是:不要记住,不要记住,记住是件痛苦的事。长大后常常做事常常丢三拉四的,因为这些已经成了他头脑里的自动化的体察和感知模式了。同时他也不可能有很强的艺术感受力。钢琴学不好是因为我们话说的有问题呦。
扬扬在学习分享,妈妈问:“宝贝,涓涓和你分享蛋糕,你开心吗?”“嗯,开心。”“你下次愿意和她分享你的食物吗?”扬扬妈用的这句话的关注点还是放在孩子的内在的。这是会说话。通常情况下,妈妈们爱用另一句:“下一次,你一定要和涓涓分享食物哦!”外在的要求出现了,压力随之而来,内在的意愿不被重视。
三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爸爸妈妈需要经常对孩子说的是:宝贝,你乖的时候,妈妈爱你,你不乖的时候,妈妈也爱你!这是会说话。妈妈发出的信息是:你无论是什么样子的,妈妈都无条件地接纳。
无条件地接纳使得孩子从小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状况,包括认知上:妈妈,这个我不会。她从来不需要因为自己不会而羞愧,她是小小孩,本来就要在不断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