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的确立十分不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党的八大,我们党提出了许多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指导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展现出新中国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加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党的八大之后,我们党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发展这个主题,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即使在发生国内政治动乱和苏东剧变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仍然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避免了重蹈历史覆辙,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实践证明,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当代中国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前进中的一切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措施和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的表现。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保持对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决排除一切干扰,任何时候都不偏离这个主题。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放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总结发展的新经验,开拓发展的新思路,丰富发展的新内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属性和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根本目的,是党的全部历史所表明的基本结论,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最本质的把握。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我们党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长期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党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生存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国内外各种敌人,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全国执政后,党掌握着国家政权,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产生了脱离群众的可能性。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全党经受住执政考验,防止因脱离群众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后来,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这一思想,并开展了“三反”、“五反”和多次整党整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一次向全党提出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
我们党执政55年来,正是由于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标准和依据,以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