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衡量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党才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面前巍然屹立。历史证明,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长期执政才有根本的保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如何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如何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如何通过科学民主的方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等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曾提出“凡属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应由政府讨论决定并颁布实行”等重要思想,并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建立党组、推荐干部、提出政策主张和实行监督等富有创新精神的措施,实现了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但由于执政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也由于受苏联模式及战争年代领导方式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得到强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领导体制对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全面建设的展开,其固有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扬,影响了国家政权机关效率的发挥,也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及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必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强调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明确提出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重申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强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55年来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被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了党的团结。党的八大第一次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思想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