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就是,“经过不懈努力,使权力公开成为各级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党政机关透明度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要在权力公开的政策研究和公开的内容、程序上下功夫,搞清楚哪些需要公开,哪些急需公开,哪些要创造条件公开。要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下功夫,围绕权力主体的职责、职能、权限和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方法、结果等事项,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要在建立健全权力公开的制度上下功夫,起步要稳妥,程序要规范,审批要严格,没有把握的或条件不具备的事项不要急于求成,一旦承诺就要认真落实兑现,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影响党和政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对内公开与对外公开的关系。“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向公众公开各类政务信息,公开的形式分为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免予公开。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政务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二是只涉及特定公民的利益政务信息,应当向特定的公民公开;三是属于单位内部事项的,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在单位内部公开;四是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要免予公开。总之,在推进权力公开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对内公开与对外公开的内容、对象和方式,既要防止某些需要对外公开的事项只在内部公开,社会公众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参与和监督;也要避免片面追求公开的广泛性而将内部事项普遍公开,给工作带来被动并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四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在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公开和保密的关系。违反保密规定而无限制的公开,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借口保密而对该公开的事项不公开或不及时公开、不全面公开,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保密意识,明确保密人员
工作职责,严格遵守涉密信息不上网、信息先审查后发布、信息发布审批登记等保密工作规定,确保在推行权力公开工作的同时,保密工作也不出差错。
三、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取得实效
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各单位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要把权力公开透明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制度,强化督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及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就学习市某市经验,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务公开办也将在全省转发我市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文件,并将在7月份在我市召开省政务公开工作现场会。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领导,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担负起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工作责任,市政务公开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主抓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认真推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好的经验典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针对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选准突破口,用新思路、新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加强学习教育,转变行政理念。要结合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在全市党政机关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引导工作人员着力强化四个理念:一是效率优先的理念。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做到“五个不让”,即:不让布置的工作在自己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自己这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自己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自己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党委政府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受到影响,切实形成办事快速、讲求实效的机关作风。二是服务至上的理念。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群众观念、公仆意识教育,牢固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