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谈(老会战、新工人、少先队员座谈会),发动职工开展“爱岗节约、爱岗致富、爱岗成才、爱岗创业”活动。这些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受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不仅没有过时,在新时期也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失为艰苦奋斗的良好途径。
三是注重加强对青年党员干部的教育,让艰苦奋斗的思想一代代相传。青年党员干部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民族兴亡,国家发展战略方针。应该看到,八十年代以来的青少年生长在新社会,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难,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的社会考验,他们热衷于追求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生活待遇和高品味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而这些事情,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达到。尤其是我们国家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社会物质财富还不够极大丰富,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今天,必须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青年党员干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让他们明白历史的责任需要他们不断开拓、创业、发展,付出几代人的艰辛。否则,就会丧失奋斗进取的信心,贻误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就会化做泡影。所以,各级党组织必须从历史的高度出发,把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当成社会主义千秋大业成败的关键问题来抓,把千百万革命先烈缔造的社会主义大旗一代一代地扛下去。
三、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
艰苦奋斗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赋予新的内容。
一是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相结合,引导职工解放思想,树立改革意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并逐步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创造未来的过程,而创造则有赖于艰苦奋斗,所以说,改革的过程就是艰苦奋斗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将艰苦奋斗教育同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教育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学习dxp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特色理论”统一职工思想,用“八荣八耻”指导他们行动,从而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增强忧患意识,自觉为国分忧,为改革开放献计出力。
二是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树立竞争意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利于不败之地。首先取决于企业的主人——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思想。因此,要求职工必须树立竞争意识,认识到在竞争中求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场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观
念,以不畏困难敢创一流的工作作风,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企业腾飞贡献力量。
三是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同科学技术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放眼未来,树立科技意识。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提倡将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但实干不是傻干,更不是蛮干。当前,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十分重要的一条是要对职工进行科学技术教育,使职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强职工技术技能的培养锻炼,使之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增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成为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代新人。
四是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同经济效益观念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效益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片面地追求高指标、创纪录,不顾经济效益,算政治帐多,算经济帐少,形成了重速度、轻效益的冒进现象。生产任务完成得虽然较快,可产品质量不过关,成本超支,效益相对减少了。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高度出发,教育和引导职工更新观念,在工作中坚持由生产型向经营转变,由经验向技术型转变。靠产品质量求效益,向节约挖潜降耗要效益。从而使职工牢固地树立效益观念和国家集体利益第一的全局观念。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做国家和企业的主人翁。
四、要不断探索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新途径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既要一脉相承,又要各具特色。新时期搞艰苦奋斗教育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在方式方法上要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行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探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