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领导统领责任:一是统一干部群众思想的责任;二是把握方向的责任;三是制定政策的责任;四是整合力量的责任;五是舆论引导的责任。第四种观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的作用。
(六)建设和谐文化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文化自觉。
有的同志认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的同志认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推进。还有的同志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的角度,认为构建和谐社会要提高五种领导能力和本领:一是坚持以和谐理念促进高瞻远瞩,努力提高把握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领导能力;二是坚持以和谐思维促进统筹协调,提高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领导能力;三是坚持以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发展,努力提高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社会活力的领导能力;四是坚持以和谐心理促进共建共享,努力提高包容多样的、整合力量的领导能力;五是坚持以和谐风尚促进风清气正,努力提高营造环境、创建和谐的领导能力。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四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好五个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二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四个尊重”方针的关系;四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五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三是化解矛盾与激发社会活力的关系。
(八)要认真学习研究,准确理解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新提法、新观点
比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表述。这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回顾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这一重要的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对党的基本纲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新认识。
比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表述。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我们提出的增加家庭财产、促进充分就业、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都是围绕这“两个共同”展开的。有的同志认为,“共同建设”涉及的是公众参与和谐建设的义务和责任,“共同享有”涉及的是对公众权益的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
比如,“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表述。对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与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的关系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又比如,“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强调党内和谐是一个新的命题,有新的意义。过去我们都是提党的团结和统一,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