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中部6省 2强农业科技竞争力测度结果
**浙江江苏湖北江西河南安徽×××
农业科技环境14.09.827.814.33.49.77.58.7
农业科技人才24.513.630.516.94.317.00.06.1
农业科技成果33.015.217.25.32.47.91.96.4
农业科技竞争力71.538.675.636.610.234.69.321.2
注:该表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来自各省农业科研院所网站。
**农业科研环境和科研机构在中部6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农业科研环境竞争力指数14.0,比湖北少0.3分,但比江苏少13.8分;在中部6省中屈居第二。
**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数24.5分,在中部6省中排位第一,比河南多7.5分。但比江苏少了6分。从高级职称总量上看,**农业科技人才占有一定优势。但学科分布不均衡。其中人才优势学科有: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茶学、森林培育。图1显示博士导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约是64:25:2:9。图2显示副高以上人员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致是54:36:3:7,说明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强的产业是农业和林业。
**省农业科技成果竞争力指数33分,在中部6省中居第一。比科技强省浙江、江苏分别多出18分和15分。自1981年至今,**农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实力雄厚的科技显性竞争力。历年来共承担并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2588项,与江苏、浙江不相上下,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392项。比江苏、浙江要多25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学大会奖等等名目的重要奖项计18xxxx项。是江苏、浙江的3倍和3.5倍。**农业科技国家重点项目获奖率高达到46,证明**省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水平。
四、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农业国际化竞争给中国农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农业离不开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虽然现有的**农业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并不具备国内强势地位,更没有国际竞争力优势。而且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欲将今天有限优势保持到明天,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寻找持续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对策。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文化竞争力
新型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包括新的农技素质、新的文化素质和新的价值观念素质三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体现农民的成长潜质;农技素质是核心,体现农业要素生产力水平;价值观念素质是灵魂,体现现代农业使命的实现能力和农业文化的活力。什么样的农业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产生什么级别的竞争力。如果说农业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是现代化竞争力,那么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农民的农业价值观是最深层的农业发展动力,它深刻地影响一切外在的竞争力。**现有农业文化的传统性和消极性,已不能适应农业新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呼唤现代农业新文化。
2.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环境,提升科技竞争力
**要成为农业强省,环境竞争力必须赶超沿海5省。最根本的途径是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着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因为农业科技竞争力既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脱贫致富的源动力,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今后5年或更长的时期应当继续努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环境,主要有xxxx着力点:一是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农业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的是创新的主体必须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主,龙头企业为辅,最大的支持者是国家财政。二是多渠道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院士级别的学术带头人的良性有效机制。**农业科技界目前只有xxxx本土院士,尚未成功引进外省或国外顶级人才。而河南引进了xxxx农口两院院士。三是构建强有力的农业低成本创新支持系统,培育**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省政府,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及其他有利条款,迅速形成对农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包括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