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美学
在边沁那里,关注人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快乐与幸福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与体验难以测度,难以用数字精确把握与准确表达,所以,到后来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快乐与幸福便渐被摒弃了,这样,经济学又远离了伦理学,从价值取向上偏离了人类对快乐和幸福的探索和追寻。新兴的快乐经济学主张“回到边沁”,主张经济学仍然要把人类的快乐、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为自己的核心范畴,但其中的快乐、幸福还是伦理学意义的,这可以看作是经济学向伦理学的一次复归。
但是,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显然不是一个简单、一般的伦理学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美学问题,因为它关涉的不是人的所谓行为准则,而是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人的行为准则才属于道德范畴,是伦理学问题,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就超出了道德范畴,走向审美领域,是美学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根本或核心问题。为什么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走向了审美领域,构成了美学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根本或核心问题呢?因为,作为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这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一旦完成,人就进入一种自洽自足的审美状态,获得了美感愉悦与精神满足。也就是说,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把人的生命纳入到一种审美状态,构成了人美感愉悦、精神满足的实践论根据。人如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就会内心不安,精神空虚,思想迷惘,情感焦虑等,还从哪里获得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
因此,经济学要真正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就不是与什么伦理学有机结合,而是要转向与美学的自然联姻,只有与美学携起手来,经济学的人文终极关怀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或者说,转向美学,是经济学走向人文终极关怀的一种必然选择或根本要求!
回到马克思
为反拨工业化时期效用与快乐的本末倒置,也为了纠正现代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单一偏向,实现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效用向快乐复归,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卡尼曼撰写了《回到边沁》一文,响亮地提出了经济学“回到边沁”的主张,应该说,这些都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不过,现在看来,因为人文终极关怀不是一个一般或普通意义上的伦理学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美学问题,并且这个美学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早有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所以,经济学要走向人文终极关怀,从根本上就不是要“回到边沁”,而是要“回到马克思”,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审美学思想才显然为经济学追求一种人文终极关怀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他的美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各种经济学著作之中,与他的经济学思想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不过,正是在这种美学思想与经济学思想的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中,才形成了马克思的经济审美学思想,马克思的这种经济审美学思想不仅最充分最深刻地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文终极关怀性质,也为经济学达致一种崇高的人文境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历来反对劳动或实践那种只作为“谋生手段”的单一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单纯地追逐物质利益、获取实际好处的劳动或实践,是一种“谋生的劳动”或“物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