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钩奠定基础。
实行养护招投标,规范公路养护市场。
公路养护市场要进一步放开。虽然我们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推行了公司化养护和内部招投标养护,但其基本形态依然没有离开承包养护的范畴。公路养护和公路建设一样,最终将发展成为打破地域、行业界限的社会大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要分阶段逐步打破线路、地域界限,在公路系统内部建立公路养护市场,公开实行招投标确定养护施工队伍,参照“四制”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并实施内部监理。通过实行养护招投标,使公路部门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管理工作由目标管理向合同管理转变,增强养护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竞争意识,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给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化养护公司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机械装备和提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增强其竞争能力。在建立公路养护内部市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向社会开放,使公路养护真正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
三、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层层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
改革之初,公路职工中普遍存在着对改革缺乏信心、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存在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存在着凡事用姓“社”姓“资”、姓“公”姓“私”去衡量的思维方式和“国有资产流动即流失”的思想误区。针对这些问题,要紧密结合公路系统的实际,印发改革宣传提纲,指出旧的体制在新形势下的种种弊端、问题及给整个公路行业所带来的沉重包袱。同时,邀请专家教授就如何搞好改革工作做专题辅导,组织有关人员到改革试点单位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上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公路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早改早主动,不改就被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就没有效益,就没有公路养护事业的生机和活力,就会被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淘汰,现在的铁饭碗、大锅饭也不能端牢固、吃长久,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抢占公路养护市场,并不断开拓其它生产经营领域,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
选好改革试点,科学规范运作
由于改革对象比较多,情况又不尽相同,人员素质也有一定的差距,应采取先抓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的办法。侧重选择综合情况较好、主要领导有积极性、地方政府能予以大力支持的单位作为改革试点。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公司法》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运作,在征得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后,制定出台企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开始着手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主要是核清企业人员、债权债务、资产类别、自有资金等,并登记造册。在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产权界定。并由国家认可的具有评估资质的机构,按照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进行资产评估。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内部职工重组,优选企业经营者。
妥善安置职工,保证队伍稳定
改革中由于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必然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为帮助职工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应积极举办各种劳动技能培训班,帮助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谋职业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利用各地、各单位的地域及行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出一条多种经营、以副养主的新路子。对老弱病残、接近退休职工,采取省、市、县各承担一部分的办法,筹措资金,一次性支付生活费、养老金等,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帮助建章立制,促进企业发展
改革初期,各企业的实力还比较弱,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对改制后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在工程养护招投标中,对已完成改制任务的企业,在评标分数上给予一定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