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和指标体系
【[内容摘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传统审计走向现代审计的重要一步,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本文拟从内部审计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中必须先了解概念、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掌握评价标准及其体系,以便更有成效地开展效益审计,为企业增值服务。
一、前言
国家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这为审计工作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审计监督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检查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延伸是形势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高度,推行效益审计,依法加强对权力在经济活动中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检查力度。因此,审计工作总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开展效益审计正是顺应时代的旋律,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概念
内部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定义如下: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另外,该定义在强调内部审计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这三方面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四个目标,即组织运行的效果与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资产的安全。
在实现组织运行的效果和效率这个目标中,所谓效果,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比如组织是否能取得盈利、利润的多寡等。所谓效率,是指一定的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所谓的产出,则可以指实际完成的产量、利润、工作量或其他可测量的成果。一定的投入量带来的产出越多,或一定的产出投入的资源越少,效率就越高。
这个目标也可以说明,内部审计应在传统的财务审计基础上向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延伸。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人员对具有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成果及其管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审查、对比、取证、评价,以促进提高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经济监督。
三、内容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分为对资本经营、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审计这三大部分。
(一)资本经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现代企业已从单纯的生产经营发展到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双轨"运行。在资产经营活动中,一般情况下,交易标的物是企业本身即企业的资产权利,包括企业的所有权、债权(债务)或企业其他有形和无形的资产,直到整个企业。同时,企业资产经营在实际操作中有两个层次或是两类主体,一类是企业本身;另一类是专业从事"买卖企业"交易或撮合此种交易的中介机构,其经营特点和效益评价标准体系与其他企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仅就企业本身资本经营活动效益的审核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作一些探讨。
1、资本经营效益的总体审核与评价
(1)资本经营规划组织情况的审核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审计人员在对资本经营效益审核与评价时,应认真查阅企业规划文件和有关资本经营决策、组织实施情况的决议、简报、报告等资料。
(2)资本经营总